時間是什么?人到中年,我終于意識到“黃粱一夢”是客觀存在
我從很早的時候就對“時間”很好奇:為啥會有早晚、快慢這樣的說法?
在讀《匆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并沒有感覺時間有那么匆忙,那時候的日子過得太慢,我總以為人生的道路無比漫長。
后來走向社會,我開始認(rèn)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樣的理念,我討厭對時間的浪費,“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边@句話曾被拿來當(dāng)成座右銘。
等人到中年,我又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心有戚戚,感觸頗深。
但我一直沒有真正明白時間到底是個什么。

“黃粱一夢”的故事
古代有讀書人在客店遇到一個道士,為了點化這個人,道士給他一個枕頭讓其枕著睡覺,在睡覺的時候,店主還在煮小米飯,等他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后,發(fā)現(xiàn)小米飯還沒有煮熟。
這就是說,這個人感覺自己過了一生,但實際上“這一生”的時間很短暫。
類似的還有“南柯一夢”的故事,而我更喜歡“爛柯棋緣”的故事: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zhì)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zhì)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zhì),如棗核,質(zhì)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zhì)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fù)時人。
這個故事就有“天上一日,人間一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意味。讓人品味起來,所謂人生如夢,真正覺得自己是“夢里不知身是客”了。

“時間”是客觀還是主觀?
按照常識來說,時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尺度,日升日落是一天,冬去春來是一年,一天是一天,一年是一年,每個人都是過一天少一天,人生不過三萬多天罷了。
后來我意識到“時間”或許是主觀的感受:
有時候我覺得一頓飯無比漫長,有時候我覺得一天過得那么匆忙,有時候我覺得十年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人在童年的階段,“時間”是沒有形狀的,不知它為何物。等到了成年階段,“時間”就像是魔咒,催命鬼一樣,時時刻刻都在催促人快一點,再快一點。
所以我說時間更傾向于主觀,我的意思是“時間”也是可以自我把握的,時間的快慢,既可以是客觀的尺度,也可以是主觀的感受。

一個人有沒有延緩時間的可能?
我認(rèn)為是有可能的,只要我們能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就等于是延緩了時間。
比如金庸曾說過一句話,“我的性子很慢,不著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緩緩的,最后也都做好了,樂觀豁達養(yǎng)天年?!?/p>
是啊,人生本來就是來日方長,可以讓我們從容完成自己的使命,何必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那么急迫地去消耗自己呢?
要知道,“只爭朝夕”是一種精神,它并不是說不讓人休息,事實上人只有懂得休息,勞逸結(jié)合,才能更好的做事。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人生不妨多一點耐心和恒心,給人生多一點余地,讓事情變得水到渠成,一切都是自然地發(fā)生。不過這需要你足夠相信才行啊,心誠則靈,只有相信“相信的力量”,才能夠真正改變自己。

時間是什么?
首先,時間是人思維的產(chǎn)物,它是人發(fā)明出來的一種衡量,用來記錄和描述變化的軌跡,如“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其次,時間可以看成一種運動,如星球的轉(zhuǎn)動,或者說是人生就是運動,人生就像河水的流淌,似斷似續(xù),即生即死。
然后,時間和空間似乎就是一體,客觀和主觀本來就是相互作用,“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所以一念可跨越千年。
對于時間,我喜歡蘇軾的態(tài)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事實就是如此,你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從變化的角度看,人生苦短,百年不過須臾之間;從不變的角度看,當(dāng)下就是永恒,人本就是合于天地,萬物一體,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最后,時間也是意識之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qū)和節(jié)奏,每個人都在經(jīng)營自己的時間規(guī)模,人生到底怎么樣,基本在于我們是如何對待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