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試看夏目漱石如何解構(gòu)“孤獨”!

要我說噢,像夏目漱石的眼神中也帶著那種“死亡般”的憂郁。

【1】孤獨的《心》
《心》并不是一本厚書,用心讀大概3、4個小時就能讀完。不過,我十分建議有興趣閱讀的朋友一定要挑有陽光的午后閱讀,因為《心》太容易致郁了!愛讀書的人難免是一個孤獨的人,而人孤獨久了容易抑郁,抑郁容易尋短見。于是,建議大家最好調(diào)整好心態(tài)。
這本關于孤獨的故事并不復雜,主人公遇見一個知識淵博的“先生”,這個奇怪的人似乎像《瑞克和莫蒂》中的天才科學家瑞克一樣聰明、機敏且看清了人情世故,絕對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類人說話通常不會照顧他人的感受。
這位“先生”有不少秘密,首先,他對人世間的淡漠源于小時候被叔叔騙走了大筆遺產(chǎn),由此對人產(chǎn)生極大的不信任——所謂的善與惡的邊界(我的理解);其次,就是他與先生K的故事,當年,兩個男人同時愛上了房東女兒,眼見K與房東女兒的感情日濃,“先生”通過一系列手段間接導致K自殺,而“先生”終于抱得美人歸。
多年來,“先生”一直無法從這些事的陰影中走出,在給主人公留下一份分享自己過往的遺書后自殺。

以這個角度看,我們其實是與主人公在同一個角度了解到這這么一個【傷感】甚至是【遺憾】的故事。同時,主人公自己的境遇也并不好,如父親離世,兄弟姐妹間的各種家長里短——總之,多少有(當時設計的)讀者的生活提煉出的各種影子。
夏目漱石創(chuàng)作《心》的1914年,正是一戰(zhàn)爆發(fā)的那一年。不過,一戰(zhàn)是8月爆發(fā),好像《心》已經(jīng)也完了。我想,當時的日本社會必定被西歐那邊的氛圍所影響,更不用說當時的日本還在對我們中國野心勃勃。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每個人都要面臨各種不確定的災難,這種危險脅迫感,也必然會影響人的心境——所以,那個時代前后的日本文學作品的悲觀情緒很嚴重。與之類似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出現(xiàn)的文學作品《在路上》——(主流)作品風格通常是社會氛圍的直觀體現(xiàn)。

于是,夏目漱石的《心》,更像是抽象化的當時日本民眾的“心態(tài)”,孤獨、無助,總是無法釋懷內(nèi)心的各種糾結(jié)——這種糾結(jié)也許來自經(jīng)濟上的壓力,道德上的負罪感,總之,就是一種【擰巴】!
與西歐文化強調(diào)的“以自我為中心”不太同,日本文化里有一種群體責任感,不管是對家庭還是公司(這也是日本職員可能會在一家公司干一輩子),而東亞文化又有一種“內(nèi)斂”,于是,不管日本人的內(nèi)心遭受怎樣的折磨,他或她只能選擇憋屈——另外,就是帶著自己最后的尊嚴,選擇自殺。
我記得《菊與刀》中提到一個觀點(也可能記錯了),在日本文化中,自殺是一件很有尊嚴的事——想想切腹自盡吧!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自我救贖。
這點與韓國不太相同,因為韓國有很多人信奉基督教,而基督教的教義是禁止(確切地說是)自殺的。我們看很多韓國藝人的自殺,大抵是用【死亡】與這個世界做最后的抗爭,與日本自殺的“救贖”底核不太一樣。

此外,《心》中提及天皇之死。這里牽扯到一個時代背景,即明治天皇死于1912年。明治天皇在當時日本民眾心中的地位相當高——畢竟,的確是他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率領日本從一個落后的封建制國家發(fā)展為工業(yè)化世界強國。
精神領袖的逝去,也難免對日本民眾產(chǎn)生各種心理波動。
如果讀者能了解到《心》創(chuàng)作的時代大背景,其實就能明白為何書中的故事里充滿著各種【矛盾】。那些表面的【善】,其實有著【惡】;那些【忠誠】,也有各種【背叛】。
在夏目漱石的筆下,人性中【丑】,生活中的【無奈】,是一種包裹著溫馨的【悲涼】。也不怪他會在《心》中寫出“如果臟了還用,就莫不如一開始就用帶顏色的。白的就要純白才行”這般細細品味突然讓人動容的糟心之語了。

【2】聊夏目漱石
與一小部分喜歡自殺——尤其會帶著自己女粉絲自殺的日本作家不同,夏目漱石是病故。不過,如果你仔細看他的照片,還是能看到眼神中的那種憂郁。
這種憂郁或許是因為人過于敏感,又或許是因為憂郁使人變得【敏感】——不論如何,這【二相】是會彼此影響的。
關于夏目漱石,最浪漫的“傳說”莫過于“月色真美”。據(jù)說這是夏目漱石做英語老師的時候,曾問學生,“I love you”用日語該如何翻譯?換了我這種對日語略同一二的人,第一反應肯定是【愛している】(a i shi te ru)——當時的不少學生也是這么答復的。
然而,夏目漱石卻說,以日本人的含蓄內(nèi)斂,是不會把“我愛你”如此明說的。于是,他把“我愛你”翻譯成了“月色真美”(月(つき)が綺麗(きれい)ですね)!于是,當日本人想向?qū)Ψ奖磉_愛意時,便會用這句“月が綺麗ですね”!有興趣的你,說不定還能在很多動漫作品中找到它!

其實啊,除了懸疑類偵探類小說,日本近現(xiàn)代作家的小說我看的真不多。原因有二:第一,是總覺得書中的節(jié)奏太慢;第二,是書中彌漫的陰郁感會讓我覺得不適。
夏目漱石作為文學大家,自然是日本文學不可錯過的人物,然而,我也只是拜讀過《心》與《我是貓》。有些人會把夏目漱石與我們的魯迅先生放在一起比,仔細想想,兩人的時代與風格相近,比照兩人的作品與背后的時代,著實能品出不少滋味來。
我想,頂級的作家都是善于觀察和映射人性的人,夏目漱石與我們的魯迅先生都是個中翹楚。單就《心》與《我是貓》來看,夏目漱石先生在人物的設計上都著眼于當時的知識分子——《我是貓》的主人公是一位窮教師家的貓——這似乎有助于作家更好地將當時社會狀態(tài)下的眾生心態(tài)進行高度濃縮。
比起底層民眾,他們的生活相對舒坦;比起權(quán)貴豪門,他們的生活則苦不堪言。作為夾心層,知識分子在面對人性弱點上的抉擇則會更糾結(jié),而面對結(jié)果后又會因知識分子的秉性而各種惆悵,這種激烈的孤獨感、沖突感(上文提及的遺憾感),大抵是當時日本全社會精神風貌的縮影。

豐子愷曾評論“夏目漱石真是一個最像人的人”,這是因為夏目漱石筆下的人物足夠真實。這就像我最近在閱讀的《金X梅的藝術》一書中所感悟到的,如果把《金X梅》視為風俗小說,顯然低估了它的文學價值——事實上,這本書對【X】的描述并不露骨?!督餢梅》更像是世俗文學,書中的男男女女,就像夏目漱石筆下的人物一樣,是復雜的矛盾體。
你說那些男女陷入“貪癡嗔”,就應該被指摘嗎?可飲食男女,誰又不曾陷入紅塵?你說“先生”道貌岸然,可這究竟是一個人的悲劇,還是一個時代的悲???
因為夏目漱石的作品我看得不多,我實在不好妄下評論,就以《心》和《我是貓》來看,作家其實是讓真實讀者與真實世界之間立起了一面【毛玻璃】(也就是文學作品)——
如果你遠遠的看,大概只是一個模糊的形狀;但如果你貼近了看,偶然有一個瞬間還是能看得比較清楚。但不管你看到的是清晰還是模糊,至少你自己是明白所見所感所悟。

你的心,應該是明白的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