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蠶時節(jié)2018-7-2
到我這年記,還過了一把養(yǎng)蠶的“癮”,說實話在我小時候,看別人養(yǎng),自己也想養(yǎng),可父母不讓,說我一個男孩不該做這樣的事,養(yǎng)蠶是姑娘的事,也就只好作罷。
“東風二月暖洋洋,江南處處蠶桑忙。蠶欲溫和桑欲干,明如良玉發(fā)奇光。繰成萬縷千絲長,大筐小筐隨絡床。美人抽繹沾睡香,一經一緯機杼張。咿咿軋軋諧宮商,花開錦簇成匹量。莫憂八口無餐糧,朝來鎮(zhèn)上添遠商?!边@是一首古人養(yǎng)蠶的詩,從中領悟到,養(yǎng)蠶是一種職業(yè),桑農年年在蠶的織錦中謀求生計,雖然辛苦,但不愁養(yǎng)活一大家子人。
養(yǎng)蠶的歷史,可追溯到夏末殷初,公元前的3000多年,是黃帝的妃子-----嫘祖發(fā)明的,直到今日我國的許多地方,還在養(yǎng)蠶。我到過江浙一帶農家,家家都養(yǎng)了許多蠶,家家只賣蠶繭,不再抽絲織錦,當然,生活的主要來源靠上班和種植其它農作物,養(yǎng)蠶屬付業(yè),補貼生活收入。
我養(yǎng)蠶,這要歸結小孫女,那天她從幼兒園拿回幾十條蠶,說這是老師分配給每個小朋友的任務,要求大家一定好好養(yǎng),認真觀察蠶的生長過程,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交給我去完成,她只是每天看幾眼,我天天當起蠶的傭人。而且認真負責地做這件事。
我把蠶放在裝鞋的大盒內,每天到住地附近採摘桑葉,每天把盒子清理干凈,每天都回答小孫女的提問,讓她知道,小蠶在成長過程中要經過幾次脫皮才能長成大蠶,大蠶拿在手里柔軟冰涼,然后吐絲結繭,繭是長圓形,顏色不樣,有白色黃色微綠,還有一些叫不準的顏色,至于為什么是多種顏色,我也說不清楚。從蠶的幼期到結繭,有五十來天,對我來說還有其它事要做,但不管再忙,都要保證蠶吃飽,干凈舒服地在盒子內生長。蠶終于成繭成蛾,下了許多籽粒,小孫女了解蠶的整個生長過程,她很高興,多了一門認識。而我對蠶的過程沒有多大興趣,我本身就在生命的過程中,并不能像蠶無憂無慮吃著桑葉,在不受外界干擾下,靜靜成長,我沒有蠶的這種待遇,也不能和蠶比它的貢獻,它能吐絲,絲可織錦,錦可以做衣做被,穿上錦衣綢段,在以前是富貴的象征,蓋上絲綢被在以前是有錢人家的象征,而我活到這年記,從沒穿過絲錦段,只蓋棉被過冬,而我只能在死后,化一陣清煙,留下幾根焚燒過的白骨,毫無價值。
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在天氣炎熱情況下,籽出了幼蠶。還是小孫女發(fā)現(xiàn),她驚奇地向我大呼“爺爺,爺爺,你看,好多密密麻麻的小蠶,”我一看黑糊糊一片,這下急了,就對孫女說:“爺爺沒本事養(yǎng)這么多蠶”接著對她又說“還是扔掉算了”,“不許扔”小孫女態(tài)度堅決,“那怎么辦?”我問她,別看她人小,小腦精挺夠用的,對我說“爺爺,我給你想個辦法,你先把它們養(yǎng)大點,我再拿到班上讓同學們分養(yǎng),也象老師一樣,每人分十幾條,”這小孫女平常就得奶奶喜歡,奶奶聽了,答應她的要求,我還能說什么,再說這黑糊糊的小蠶也是一條條生命,真把它們扔了,有悖于我大仁大德,慈悲為懷的善心,以后,有何臉面進廟拜菩薩,求點平安的心愿。(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我突然想起,那年夏天,天氣悶熱,廟里的放生池塘,幾條大魚在水面翻肚子,一位老和尚雙手合掌,嘴里發(fā)出嘰嘰咕咕的聲音,為魚求佛祖保護,還生命之生氣。當時觸動我心靈,感覺這老和尚修練出真締,用善的眼光對待一切事物,值得我敬佩。也就從那時起,我的心靈播下善的種子,可始終沒有佛緣,見到蚊子蒼蠅毫不客氣的打死。面對這些黑糊糊的小蠶,我把它們養(yǎng)大,也算是一次善心的歸途。
我又當了蠶故娘的傭人,還是和第一次一樣,四處尋找桑樹,將採摘回來的桑葉,片片擦干凈,鋪在蠶身上,蠶好像喂不飽,放進多少能吃光多少,只有在它們脫皮的時候才停食。我一天要採幾次桑葉,好在路不遠,小桑樹到處都有,被我摘的成了獨桿枝條,蠶漸漸長大。這小孫女原先說好,要把蠶帶到班上讓同學分養(yǎng),現(xiàn)在變掛了。真拿她沒辦法,我也不和她計較,俗話講:“嘴上沒毛,做事不牢”,不能當真,也不別去問她,我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蠶成蛹成繭,這是我五十來天的成果,看到這么多蠶繭,我想到賣它換錢,四處打聽沒有收購的地方,真感到此一時彼一時,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草地撿鵝毛,不管撿多少送到供銷社,總能換點錢,總有一點收獲感,現(xiàn)在供銷社消失,取而代之是私人廢品收購點,但不收鵝毛和蠶繭。
蠶變成蛾,下了許多籽,這一次把所下的籽,交給小孫女,讓她給老師保存,明年到養(yǎng)蠶季節(jié),再分配給同學養(yǎng)。如放在我這里,可能我又要第三次當蠶的傭人。
話說回來,就是不養(yǎng)蠶,我對蠶也有些印象,現(xiàn)在養(yǎng)了蠶,印象就更深刻。我知道魯迅大師對牛的評價:吃得是草,擠得是奶,而我對蠶的認識:吃得是葉,吐得是絲,絲可做衣做被,既暖身又顯貴氣,更可貴的是蠶的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絲方盡才是做人的意義,才是生命的最高點,想來又有多少人能活到絲方盡。當然我只激勵我自己,能不能到達絲方盡還是個問號,而那些有成就的老人,仍然在事業(yè)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黙黙無聞的:“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些人是人類精華,是祖國的赤子,他們用生命的燈光照亮絲方盡的人生之路,是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在這大蠶時節(jié),意想不到地養(yǎng)了一回蠶,意想不到地得到心靈一點收獲,意想不到得寫出這篇劣文,己感到足矣。
明年是否養(yǎng)蠶,現(xiàn)在不知道,也許會出現(xiàn)意外,也許不出現(xiàn)意外,總之該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兵來將擋,水來土擋,這就是我對生活的態(tài)度。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anwen/vvyi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