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學考研【知行法學丨2019年人大法學考研初試訴訟法真題解析】
2019年 · 考情分析
2019年考研初試的題目難度主要集中在材料分析題上,因為材料本身文學性較強,需要考生將“文學語言”轉化為“法言法語”再進行分析,答題格式也需要指明哪些材料反映了什么原理;論述題考查刑訴法新修改的認罪認罰制度,比較基礎,對法律修改有關注的同學在論述題的分差不會太大,所以材料分析是關鍵。
第一部分 筆試部分
1?考研初試筆試題
一、材料分析題
材料如下:
材料:程序開始之際,結局是未定的。這給國家留下了政策考慮的余地,給個人留下了獲得新的過去的機會。換言之,程序具有操作過去的可能性。然而,隨著程序的展開,人們的操作越來越受到限制。具體的言行一旦成為程序上的過去,即使可以重新解釋,但卻不能推翻撤回。經過程序認定的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都被一一貼上封條,成為無可動搖的真正的過去。而起初的不確定性也逐步被吸收消化。一切程序參加者都受自己的陳述與判斷的約束。事后的抗辯和翻悔一般都無濟于事。申訴與上訴的程序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不確定狀態(tài),但選擇的余地已經大大縮減了?!斗沙绦虻囊饬x》(季衛(wèi)東)
問題:根據上訴材料,分析其體現(xiàn)了哪些民事訴訟法中的原理,并分別對其內容進行簡述。
【點撥】本題為綜合體系性題目,且需要結合材料分析,難度較大?!霸怼卑ɑ纠碚?、原則和具體制度。材料中涉及的知識點有“既判力”、“誠實信用原則之禁止矛盾行為”、“二審和再審的范圍”等,其中“既判力”可適當詳寫,其他可適當簡略。
【知識定位】第三章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四;第十三章一審普通程序 六;第十五章二審程序 三;第十六章再審程序 四。
【解析】材料中“經過程序認定的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都被一一貼上封條,成為無可動搖的真正的過去”體現(xiàn)了既判力原理,“一切程序參加者都受自己的陳述與判斷的約束”體現(xiàn)了誠實信用原則,“申訴與上訴的程序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不確定狀態(tài),但選擇的余地已經大大縮減了”體現(xiàn)了二審和再審的有限性。
既判力又稱判決實質上的確定力,是指當事人之間原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已經人民法院判決解決并確定生效,當事人不得對此再提起訴訟或在以后的訴訟中主張與該判決相反的內容,人民法院也不得對當事人之間原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再進行判決或在以后的訴訟中作出與該判決相沖突的判決。既判力的作用范圍是“事實審的言詞辯論終結時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這一部分關系經過生效判決的確認后就成為了無可動搖的過去,不得再對此進行爭議(即既判力的消極作用,也稱為“一事不再理”),亦不得在日后的爭議中主張與之相反的內容(即既判力的積極作用)。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法院、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和進行民事訴訟時必須公正、誠實和善意。誠信原則的要求之一就是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矛盾行為,也就是“程序參加者都受自己的陳述與判斷的約束”,如果出現(xiàn)矛盾行為,法院可以根據誠信原則認定后實施的行為無效,避免因一方當事人的出爾反爾給對方造成損害。
二審和再審范圍的有限性,是指二審和再審都以上訴人、再審申請人的訴訟請求范圍以及原訴訟請求范圍為限,超出范圍的不予審理,若符合另案起訴條件的,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吧暝V和上訴”可能會使一審或原審確定的事實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但可能改變的范圍是有限的,不可能像起訴時那樣讓當事人自由選擇,這一規(guī)定也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審級利益。
二、論述題
試論述2018年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認罪認罰從寬原則。
【點撥】本題定位較清晰,答案組成主要包括認罪認罰從寬的立法體現(xiàn)、基本含義、具體內容、價值取向??傮w來說難度較低。
【知識定位】第三章刑事訴訟基本原則 八。
【解析】《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愿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边@標志著“認罪認罰從寬原則”被正式確立為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罢J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愿意接受處罰。“從寬”既包括實體上從寬處罰,也包括程序上從簡處理?!翱梢詮膶挕?,是指一般可以依據法律規(guī)定和政策精神,進行從寬處理。但“可以”從寬不意味著“一律”從寬,對犯罪性質和危害后果特別嚴重、犯罪手段特別殘忍、社會影響特別惡劣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不足以從輕處罰的,依法不予從寬處罰。
認罪認罰從寬原則的適用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有所不同:
(1)在偵查階段,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的,應當記錄在案,隨案移送,并在起訴意見書中寫明有關情況。
(2)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人員除負有告知義務外,還應當積極履行偵查監(jiān)督職能,與犯罪嫌疑人就量刑建議積極協(xié)商達成一致意見,并在辯護人或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3)在審判階段,審判人員除負有告知義務外,還有審査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認罪認罰具結書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對于認罪認罰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采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并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適用速裁、簡易或普通程序。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取向有三:兼顧公正與效率、承載現(xiàn)代司法寬容精神、探索形成非對抗式的訴訟格局。首先,該制度通過節(jié)省簡單案件耗費的資源,將優(yōu)勢資源集中于復雜案件的處理,確保案件審理質量以維護司法權威。這種對司法資源的再分配方式使得對資源利用趨于最優(yōu)化,從而在整體上提高訴訟經濟。其次,認罪認罰制度通過調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動認罪認罰的積極性,使其獲得寬大處理的司法判決后果,既能夠體現(xiàn)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益的充分尊重,也利于彰顯刑事追訴的人文關懷。最后,認罪認罰制度提倡犯罪嫌疑人在審前階段就與控方協(xié)商達成認罪認罰協(xié)議,使得控辯雙方形成了刑事訴訟的非對抗格局。通過此種方式形成的刑事判決能獲得被告人及其家屬的認同,減少刑事案件的信訪申訴發(fā)生率,有利于恢復犯罪所破壞的社會關系,也有利于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和再社會化。
第二部分 面試部分
暫不對外公布面試部分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