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體制內剩女背后的隱憂:小地方,優(yōu)秀男青年不多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在現實中,有些人想要結婚,還真就困難重重。
2007年8月,教育部對外公布了171個新增的漢語詞匯,“剩女”一詞赫然在列。該詞語本意指的是已經過了社會普遍認知中的適婚年齡卻仍然未結婚的女性(通常指30歲以上的未婚女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性意識的提高,該詞語與“剩男”一樣,被認為有歧視的意味,從此帶上了負面色彩。
但詞匯的禁用,并不能改變如今大批量適婚青年長久單身的現實。
9月,江西財經大學發(fā)布的一篇調研報告重新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這篇名為《小縣城里的體制內“剩女”》的文章,最近刷爆了各大社交平臺,也讓人們重新看到了這個從前未曾留意過的群體,與其背后的隱憂。
一
盡管聚焦“剩女”群體,但該項調研并非性別歧視,僅僅是考察到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大量存在這樣超過適婚年齡卻又遲遲未組建家庭的女性,試圖研究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長久以來,在人們普遍的觀念中,“剩男”群體多集中在偏遠落后地區(qū),而“剩女”群體則集中在北上廣等發(fā)達城市。
這也就合理解釋了為什么會有《盲山》這樣的電影,為什么會有“樊勝美”這樣的女性角色。
然而,江西財經大學這篇調研,卻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了“剩女”群體:原來她們不僅僅集中在大城市,在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一樣有大把的剩女數量。
你以為她們是條件差、無人可找的那一類?錯,她們大多數還是體制內的工作人員,具體到職業(yè),甚至是曾經最“吃香”的女教師。
該調研報告中指出,以調研地D縣為例,該縣城2008年以來新招聘總人數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
在這些女性中,目前30歲以上未婚女性約有248人。這個比例在縣級地區(qū)實屬不多見。
此外,研究者還發(fā)現,該縣城的政府部門機關中也有大量的剩女群體存在,尤其集中在教育部門,也即學校。
幾乎在每個學校中,都有大齡未婚女教師,這些人中,來自鄉(xiāng)村的青年女教師又更多一些。
這個現狀完全超出此前大家對剩女群體的想象。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婚戀市場上最“吃香”的大概就是女教師群體,在大多數人看來,女教師學歷不錯、工作穩(wěn)定、知書達理、能夠教育下一代,這都是傳統(tǒng)婚戀價值觀中的加分項。
這就更映襯得縣城女教師被迫“剩女”有多么突兀了。
事實上,在如今的婚戀市場上,女教師面臨著“市場下滑”的情況,甚至在相親市場上還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好男不娶女教師”。
與以往“女教師有更多的選擇權利”相反,如今的男青年普遍認為女教師這個群體“難搞”得很。
首先,女教師屬于知識分子群體,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對自己的伴侶也有著學歷方面的要求,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工作穩(wěn)定的女青年,自然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是如此,這無形中就將擇偶標準向上提高了不少。
以20世紀70年代的D縣為例,當時中小學校的男青年,伴侶很少是女教師,大多是一些體制外的個體戶女性,比如有手藝的理發(fā)師或者做小生意的小商販。
反觀當時學校的女教師,大部分有著更廣的擇偶面,傳統(tǒng)婚戀觀中女性“高嫁”的思想,也讓她們待價而沽,更青睞一些社會地位和收入均高的來自縣城家庭的男青年。
最“次”,她們也會尋找一位與自己地位相當的男教師作為伴侶。再往上,這個人選可能是干部家庭子弟、黨政機關干部亦或者是公檢法干部為佳。
換言之,當時的女教師根本不存在“被剩下”的可能。
而如今縣城女教師卻被大量“剩下”,原因除了上述傳統(tǒng)婚戀觀的影響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分布不協(xié)調:縣城適齡男青年普遍比女青年要少。
在學校,男教師的數量也遠遠少于女教師,如果以縣城為范圍尋找伴侶,那么女教師能夠在適齡階段找到伴侶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
二
以D縣為例,該縣在10年間入職的人員中女性占63%,教師系統(tǒng)的男女比例尤為失調,80%為女教師。這說明教師這一職業(yè)對80、90后的男性青年已不具吸引力。
網友的討論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一位叫“投資大者”的網友說:“與北上廣剩女頻繁的職業(yè)流動相反,選擇回歸小縣城的女性恰恰是選擇了穩(wěn)定,那她們?yōu)槭裁磿O拢俊?/strong>
這位網友隨后解釋稱,偏遠縣城的體制內剩女,主觀意識上都有積極尋找配偶的意愿,但絕大多數女性不愿意“下嫁”體制外男性,而大多數男青年不愿意回小縣城工作。
導致了縣城體制內適齡男青年遠遠少于女青年,由此出現了“男性”反而是香餑餑,女性則逐漸變成剩女的現象。
的確,從D縣學校男教師數量近十年來銳減可以看出,縣城教師這個行業(yè),對優(yōu)秀男青年來說已經不具備吸引力了,他們寧愿外出務工,在城市扎根,也不愿回到縣城發(fā)展。
這就間接可以得出,如今在縣城學校工作的男青年,普遍素質沒有女性高。
這一點是有數據證實的,D縣的人事局證實,自從20世紀90年代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以來,很少有男青年選擇進入中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初級教育系統(tǒng)工作。
大部分優(yōu)秀的縣城出生的男青年,都選擇去大城市發(fā)展并安家,大部分回到縣城的男青年,都是實在混不下去的。
根據縣中學的教師錄取情況來看,很少有一本院校畢業(yè)的男青年回鄉(xiāng)應聘,大部分都是二本院校以下的。
而本就是縣城出生的女性卻大多數會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優(yōu)秀女性也不在少數,這就間接導致,縣城學校的男女性別的極度不平衡。
因此,縣城體制內剩女增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才性別比失衡。
除了婚戀觀念、性別比失衡外,縣域內人才引進困難成了真正擋在縣城體制內剩女群體與“結婚”之間的阻礙。
對于女性來說,自己是公務員,也想找個公務員,自己在體制內,也想找個體制內的,但縣城優(yōu)秀男青年數量就是不多。
仍舊以D縣為例,縣團委均是80后年輕人,但除團委書記是男性外,其余均為女性,其中2人剛生二胎,1人懷孕,團委的日常工作主要依靠1位1992年出生的未婚女干部。
本來身邊可選擇的男青年就少,還因為工作繁重壓根兒沒時間談戀愛,縣城體制內“剩女”幾乎形成了閉環(huán):
越優(yōu)秀、越有事業(yè)心,就越找不到對象,越是找不到對象,一直單身,就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誰來“拯救”這些優(yōu)秀的縣城體制內剩女呢?總不能靠能力、素質均不如她們的偏遠地區(qū)光棍吧?
這也就是為什么網上總是罵“女性群體被當做資源”的原因,其實鼓勵縣城剩女群體打開交際圈,多結識新的人是好事,但也要考慮“適銷對路”。
婚姻不是一樁生意,更不是動物界的配對,只需要考慮數量和性別,不需要考慮感情基礎和發(fā)展。
然而,囿于縣城的發(fā)展水平,在這里,大型國企、銀行、高校本來就少,體制內女性想要選擇條件差不多的男性,只能選擇教師或政府公務員,那么問題又回到了原點:沒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男性。
歸根結底,縣城剩女增多,背后是縣城大量優(yōu)秀青年人才的外流。
結語:
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即便是簡單的婚戀問題,背后也有著“人”的學問,想要解決縣城女青年的婚戀困境,就要引進與之相對等的男青年,說到底,這是一場區(qū)域人才調配戰(zhàn)。
最后,祝每一個等待愛情的人,最終都能收獲理想的伴侶。
作者:黑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