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ID.系列中歐市場表現差距過大 馮思翰回應離職傳聞
作者:少言

在汽車行業(yè)新能源趨勢不可逆的環(huán)境下,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的目標很明顯,一定讓大眾汽車完成電動化轉型。
作為大眾汽車的重要戰(zhàn)略布局,中國市場表現尤為重要,但大眾中國CEO馮思翰卻表示“2021年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理想的一年”。而馮思翰即將離任的消息也受到了廣泛關注。
在11月22日的媒體交流會上,馮思翰也公開回應了這項傳聞:“我會離開中國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會不會在2022年2月1日就離開中國?對于這樣的推測,我可以說:不會是這樣的。我們計劃明年1月份再做媒體溝通會,屆時還是由我來給大家介紹2021年的業(yè)績以及2022年的計劃。”
馮思翰也表示:“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管理層會發(fā)生調整,包括我在中國的職位,這個原因也是非常清晰和顯而易見的?!?/p>
大眾ID.系列“業(yè)績難達標”
馮思翰自述其在大眾的職業(yè)生涯,已經在大眾工作了26年,在過去10多年的時間當中,馮思翰連續(xù)在中國擔任各種職位,除了3年半在上汽大眾擔任領導職位以外,從2012年到現在,在中國的工作時間已經有6年了,擔任大眾中國CEO也有3年多的時間。
對于變動原因,馮思翰將其歸結于大眾本就有的原則和傳統(tǒng):當一個管理者在一個工作崗位或一個地方多年任職之后,需要做出調整和變動。
對于離職的信息,馮思翰雖然說了,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沒說。中國市場作為大眾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大眾中國原CEO范安德稱“中國是大眾集團第二故鄉(xiāng)”。馮思翰能成功坐上大眾中國CEO之位,也可見大眾對其信賴,但馮思翰執(zhí)掌大眾中國剛過3年,很明顯沒有完成慣例的5年任期。
而此前關于馮思翰即將離任的報道中,大眾品牌ID.系列銷量不及預期,被外界認為是其離任的最大原因。
2017年,上海車展前夕,大眾ID. CROZZ概念車全球首發(fā),它是ID.系列的第三款產品,也是國產的第一款ID.家族車型。按照當時大眾官方介紹,這是面向中國的核心產品,3年后將量產。
到2021年11月,大眾ID.家族已為中國市場引進了5款電動車產品,妥妥的一整套組合拳。

來源:大眾中國官網
在中國市場,ID.系列由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負責。2021年3月,大眾在中國開始交付緊湊型SUV ID.4,分別是一汽大眾的ID.4 CROZZ以及上汽大眾ID.4 X。6月,大眾又推出了中大型SUV ID.6,分別對應一汽大眾的ID.6 CROZZ和上汽大眾ID.6 X。
10月22日,在歐洲市場月銷過萬的熱門車型大眾ID.3正式引進中國,該車定位為緊湊型兩廂轎車,這次沒有分為一汽大眾版本和上汽大眾版本,而是由上汽大眾運營。
大眾中國的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到底有多少效果呢?
馮思翰對ID.系列的業(yè)績似乎很樂觀。他認為,ID.4在中國亮相、上市短短幾個月之后已位列中國最熱銷的純電SUV之列,ID.6也達到了最熱銷的前十強純電SUV之列。在整個市場排名上,如果不去考慮超小型或mini純電車,大眾的純電動車是排到了新能源汽車中國銷售榜的前五名,緊隨特斯拉、比亞迪這些品牌之后。
從數據來看,2021年前10個月,大眾ID.系列電動車型在中國的銷量為4.72萬輛,其中9月、10月銷量過萬。按照馮思翰的計劃,大眾ID.系列2021年在華銷量目標為8萬-10萬輛,然而2021年最后的兩個月,ID.系列完成目標壓力倍增。
2021年前三季度,大眾共計向中國消費者交付6.96萬輛新能源車,同比增長103.5%。作為大眾新能源車銷量的重要組成部分,ID.系列自3月底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截至前三季度,ID.家族的累積銷量已將近3萬輛,占品牌前三季度新能源車型銷量的43%。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前9個月,純電動市場中,或許是由小型車產品加入排名的原因,銷量前十名的純電動車廠商沒有大眾的身影。不過,在前9個月的插混車銷量排名中,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很明顯,大眾ID.系列在中國市場的拓展之路相對遲緩。
大眾汽車在華銷量疲軟
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出現疲軟狀態(tài)。2020年,大眾汽車的銷量已出現下滑,大眾在中國市場汽車銷量同比下跌9%至385萬輛,彼時,還有疫情影響當作原因,但大眾當前的環(huán)境早已今非昔比。
據大眾汽車公布的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大眾汽車品牌(包括捷達子品牌)在華共計交付185.7萬輛汽車,同比下降5.0%。
2021年前10個月,大眾在中國的交車量較2020年同比下降了8%左右。不過大眾旗下各品牌表現也有好有壞,2021年前10個月,捷達同比下降8%。不過豪車細分領域卻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奧迪同比增長4%,保時捷同比增長6%,賓利同比增長90%。
馮思翰稱:“從大眾汽車集團的角度來說,我們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銷量出現了下降,這是我們非常不滿意的,并不是說客戶不再熱愛我們的產品,而是我們在生產上不能夠跟上客戶的需求,甚至我們不能夠按照既定計劃來實現生產?!?/p>
其實,中國市場上最先曝出缺芯的汽車廠商是大眾。
馮思翰也將汽車半導體短缺視為另一種“病毒”。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芯片供應的影響,大眾在11月、12月每個月能做到2萬臺以上ID.系列產品的銷售。再加上截至10月底已實現4.2萬臺銷售,大眾的銷售是能達到8萬-10萬輛這個目標的。只不過假設畢竟是假設。
因為零部件供應情況、生產汽車所需要的零部件到位情況幾乎每天都在變,2022年汽車行業(yè)缺芯的局面可能還會持續(xù)。大眾的汽車銷量或許還會承壓。
“巨象轉身”困境
時光荏苒。從第一家大眾汽車在華合資工廠建立到現在,已過去了36年。如今大眾仍然是中國市場比較受歡迎的合資品牌,但已經不是唯一了。
大眾正在艱難轉型。以ID.系列為例,在中國市場上,ID.系列沒能脫穎而出一方面是沒能吸引更多消費者需求,當前熱銷的ID.3也是之后才引入中國市場的。而在歐洲市場,大眾ID.系列的表現被稱為歐洲最受歡迎的純電動車。
在大眾汽車電動化轉型中,ID.系列是其最重要的布局。但到了中國市場,ID.系列卻沒能入鄉(xiāng)隨俗,對于寄予厚望的ID.系列,或許是這種差距已超于預期,才讓大眾的管理層都倍感壓力。
大眾在中國的新能源布局進行得很激進,此前的第三家合資工廠江淮大眾已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下稱“安徽大眾”),安徽大眾也是大眾在中國的新能源車重要據點,加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的產能,完全可以支持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運營。
不只是ID.系列車型較晚引入中國市場,大眾在旗下品牌之間的芯片分配上也有其他考慮。歐盟監(jiān)管機構對每一個車型出臺了平均油耗值的限制,但和中國不一樣的是,中國的汽車廠商可以去其他廠商購買積分,來補足自身積分的不足。在歐洲,如果車企油耗不能達標,就需要向政府主管部門繳納罰金。所以,大眾需要做一個平衡,歐洲需要銷售多少ID.系列車型,從而能使得在減排方面實現監(jiān)管合規(guī);中國市場需要分配多少芯片,來確保在中國ID.系列的銷售。
赫伯特·迪斯的宏偉目標還在艱難實現中,對中國市場的表現寄予厚望,但眼下的結果一定不是他希望看到的。作為大眾集團目前“改革派”的代表之一,赫伯特·迪斯從寶馬加入大眾之后,在大眾內部沒少受到“傳統(tǒng)派”的反對。
2020年5月,赫伯特·迪斯曾向大眾集團監(jiān)事會申請將其任期延長至2025年,但該申請遭到了皮耶希及保時捷家族的多方反對。而此前,他的續(xù)約申請已被反對兩次,直到最近,赫伯特·迪斯才對外確認續(xù)約成功。
或許正是大眾在轉型期間遇到的阻力太大,中國市場需要有所改觀。馮思翰調任后,會不會有另一個“范安德”扭轉乾坤,仍值得期待。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