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并不是全國各地都一樣!這些硬核的細節(jié),體現著中國的智慧
其實身份證并不是全國各地都一樣
這是我的身份證,和大多數朋友的都差不多,而這是蒙古族的身份證,除了有漢字之外還有回鶻式蒙文,
朝鮮族的有諺文,
廣西壯族的有壯文,
還有這個粉絲曾經發(fā)給我的身份證,頭一回會看還以為是甲骨文
后來才知道這是位彝族老鐵。
這樣的細節(jié)別說是很多中原地區(qū)的網友沒有發(fā)現,就連不少生活在自治區(qū)的小伙伴也誤判了很多年,和一個廣西的朋友聊天,他說一直以為身份證上漢字旁邊的標注是大寫的漢語拼音,沒想到居然是壯文,果然自治區(qū)的稱謂不只是喊喊而已,但平時的生活中完全感受不到各民族的差異,很自然的融為一體,有的只是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不知道其他自治區(qū)的朋友是否也是一樣的感受?
我國身份證上這種民漢雙語的特色,其實是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一章·第四條·第二款項:
民族自治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對于需要漢字登記的內容,可以同時使用民族文字或者當地通用文字,在我國的二代身份證中就有壯文、維文、彝文、藏文、蒙文、朝鮮文六種民族文字與漢文字并列的雙文版皮膚。
這里有一個地方還特別容易混淆,那就是身份證的不同民族版本,是分地區(qū)的而并非是分民族的,也就是說,即便是生活在自治區(qū)的漢族朋友,身份證上的共有資料部分也會有民族文字,而不同的是,區(qū)內的少數民族居民可以在本人資料之后再附加上民族文字。
以上這些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英國學者馬丁雅克,關于中國崛起的一個獨特見解。
而這一點,則被身份證上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強大的包容性和細致入微的人文尊重。
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件,大伙對它的了解卻似乎少的可憐,甚至有段時間連區(qū)分正反面都成了一個能上熱搜的事件。
我們最熟悉的東西,卻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這個不僅深刻反映了當今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還隱含著社會組織結構的小卡片,堪稱信息密度爆炸,實在不該被無情忽視,今天我們就來將身份證里所包含的信息降維展開,看看都能讀到些什么?
首先,身份證是如何體現經濟發(fā)展模式的?
這個問題直達要害,直接指向了身份證存在的意義。其實和我們今天所謂的“常識”剛好相反,身份證并不是這個社會的必需品,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直到1984年,中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沒有身份證,那時候出門辦事結婚上學用的是戶口本、工作證和介紹信。
背后的原因也不復雜,由當時我國的計劃經濟模式決定,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民都是生活在一個大的系統(tǒng)里,經濟活動和社會流動都比較固定,每個人都生活在某個集體和單位里,而這個社會單位不管是農村的還是城鎮(zhèn)的其信用都是由國家來支撐,根本不存在皮包公司這樣的說法,外出住宿用介紹信,領取匯款用介紹信,就連坐火車也有介紹信,所以雖然使用起來麻煩點,但也依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有的人從出生到老去生活半徑都在一個廠子里,能出幾趟門啊。
直到改革開放的浪潮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模式,社會各個元素流通愈加活躍,人口流動也變得頻繁,而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個人信用制度是無法依靠介紹信和戶口本來建立的,此時經濟的發(fā)展急需一個統(tǒng)一的具備法律效力的證件來作為公民身份的載體,1984年4月6日,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
從此中國人才正式迎來了身份證的時代,它的出現也標志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迎來了重大的改變。
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為聚酯薄膜塑封,單頁卡式,15位編碼,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純手工填寫,雖然相比介紹信模式進步了不少,但工藝繁瑣防偽度低,信息錄入方式落后極易造成錯字別字的現象,于是公安部又開始了第二代身份證的論證和研制工作。
如果說第一代身份證的出現體現了我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轉變,那么第二代身份證則隱含著這個東方文明社會組織結構的終極密碼。
公民身份號碼作為中華大地上最著名的加密編碼,其排列組合之精巧,簡直可以說是集社會、軍事、人文、地理等信息于一身的高維折疊術。
如果你十分了解如何去解碼這些信息,那么除了大多數人都能看到的生日和性別之外,你還可以讀到更多。
首先科普一個特別容易混淆的點,“身份證號”這個叫法本身是錯誤的,應該讀作“公民身份號碼”,因為它并非是身份證卡片的流水碼,而是自從你一出生便如影隨形的公民身份碼。
就這么個小小的卡片,我們幾乎天天都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不僅很多人弄不清楚它的正反面,甚至連名字都一直讀錯。
18位的公民身份號碼出現的相對較晚,在1999年才正式替代了之前的15位社會保障碼,不僅位數變長了,連名字都變了。
號碼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地址碼,出生日期碼、順序碼和校驗碼。
前六位是地址碼大家都知道,可很多人除了記住自己家鄉(xiāng)的編號外,并沒有意識到這六位數字的重量,這里我們僅以前兩位的省份碼為例,做一個信息密度的降維展開。
省份碼是按什么規(guī)律排列的?
元仔身份證的前兩位是61,這里面的第一個數字是過去的大區(qū)代碼,指代新中國成立后劃分的六大軍區(qū),從一到六分別應對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和西北。
耕戰(zhàn)立國從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每個人公民身份號碼的第一位可以說就是軍事代碼。
1950年2月,著名的六大軍區(qū)體制正式成型,而這個劃分模式也與當時的六大行政區(qū)高度吻合。
建國初期的大區(qū)制度影響深遠,雖然后來經過多次調整,但直到今天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留下的影子,比如天氣預報中主持人也大多采用華北、華南、西北這樣地理大框架的稱呼來播報,而很少直接說某某省如何,很多公司的全國銷售布局也像戰(zhàn)區(qū)一樣進行市場劃分。
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這種通過真刀真槍得出的寶貴理論才是真的香。
公民身份號碼第二位包含了地理和行政的雙重Buff,大體按照地理上距離首都北京的遠近排序,行政上按照先直轄市、再省、最后自治區(qū)進行排序。
通過這開頭這兩個數就不僅能夠瞬間知道屬于哪個大區(qū),還能大體感知出他距離京城的遠近,將一個幅員遼闊構成復雜的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數碼簡化,還能直觀的讀出內容來,這兩個數字就很不一般。
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的前兩位地址碼打在評論區(qū),一定會遇到不少同區(qū)的老鄉(xiāng)。
除了花點心思就可以挖掘到國家層面的硬核細節(jié),通過公民身份碼還可以非常直觀的讀出個人的基本信息:
生日碼,最好理解,持證人的生日;
順序碼,指同一天、同一地方出生人的排序,其中的第17位一般情況下男性是單數,女性是雙數,當然也有極個別朋友會出現例外。
最后一位是校驗碼,是由前17位數字根據特定公式計算所得,除了顯示阿拉伯數字之外,也有天選之人這里會是一個X,并不是英文字母而是羅馬數字,表示10。
2022年3月1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后的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我們今年要實施一項政策,就是把人們常用的身份證電子化。
這個要陪伴我們一生的個人身份標識,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以后也將以新的方式連接著我們和腳下的大地……
很開心你能看到這里,我是元仔,如果以上內容給你帶來了一些收獲,別忘了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