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豐圖義倉: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
清光緒八年(1882),在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zhèn)南寨子村旁,仿照蘇州豐備義倉和陶文毅公義倉,開始修建一座氣勢恢宏的豐圖義倉。清光緒十一年(1885),豐圖義倉竣工,繪圖呈奏朝廷,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
豐圖義倉的建筑格局為“城中城”形式,分為“內城”和“外城”兩個部分:外城為夯土筑成,義倉第一道防線,呈半圓形,坐東朝西;內城為“倉墻合一”的建筑形式,兼具著防御和倉儲雙重功能,呈長方形,坐北朝南。
?
1992年4月20日,豐圖義倉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這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城
內城
豐圖義倉的內城為磚表土心筑成,高大堅固,保存完好。墻體高約15米,頂部寬約15米,周長約430米;東西長約133米,南北寬約83米,占地總面積約11000平方米。
?
在內城的南側,有兩道券形門,以及兩件石獅,分別名為“東倉門”和“西倉門”。在兩座門之間的墻壁上,有一塊仿木結構的照壁,正中鑲嵌著楷書的“豐圖義倉”四個大字,兩側有磚雕的花瓶,下方裝飾有環(huán)帶紋、葡萄紋、雷紋等圖案。
東倉門和西倉門
豐圖義倉內景
走進豐圖義倉,迎面的城墻上,建有一座漂亮的倉樓,為紫陽倉祖朱文公祠。在兩側的八字墻壁上,鑲嵌有慈禧太后御書的“龍”和“虎”兩個草書大字。
?
在內城的南側,以兩條門道分界,修建著東西排列的三組建筑。過去,這里是守衛(wèi)糧倉人員辦公和居住的地方;如今,這里被改造成不同主題的展廳:中間的小院為糧食歷史文化展,東側的房內為大荔歷史文化展,西側的房內為閻敬銘紀念館。
倉樓
展廳
在內城的四周,共有58間糧倉,一倉一門,面向廣場,后有窗口。每座糧倉進深約11米,寬約4米,高約5米,可以存放糧食達90多噸,全部的糧倉可以存放糧食達5220噸。
?
這些糧倉為磚窯式,門外環(huán)繞一圈回廊,有防火、防盜、防入侵等多種作用。地板由松木鋪成,距離地面約40厘米,墻體四周有4個排氣孔,有利于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這種倉形小而獨立,便于將稻、麥、豆、谷等糧食,按照不同種類和干濕程度進行分門別類的儲存管理。
糧倉
回廊
在內城的西南角,有臺階通往城墻的頂部。環(huán)繞城墻,行走一圈,豐圖義倉內外的景象一覽無余。南邊城墻頂部的外側,修建著一段高大的垛子;其他三面,兩側均為矮墻,不會遮擋視線。
?
城墻的頂部由青磚鋪成,劃分為不同的長方形區(qū)域,四周高,中間低。在城墻的內側,修建著12道隔墻,每個隔墻上方有排水槽,連接著城墻頂部的地面。這樣的設計可以將雨水匯于中心,通過水槽,排向院內;院內廣場的地面,也是四周高和中間低,雨水可以很快排出墻外。
城墻頂
排水槽
在內城的西南角,還有兩座糧倉,被開辟為紀念館,分別是“陜西抗戰(zhàn)河防指揮部舊址”和“朝邑起義指揮部舊址”。在紀念館的入口處,矗立著“永濟抗戰(zhàn)陣亡將軍紀念碑”和殘缺的“……學士陜西朝邑縣縣長漢三張公德政碑”。
?
在陜西抗戰(zhàn)河防指揮部舊址內,通過93幅珍貴的抗戰(zhàn)圖片,展示了陜西軍民奔赴山西前線,跟日寇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在朝邑起義指揮部舊址內,介紹了“朝邑起義”的基本情況:1948年10月6日,朝邑保警大隊、常備大隊和其他地方武裝1300多人,在共產黨員楊海潮和王宴亭的帶領下舉行起義,抓獲了國民黨縣長卜儒英、縣黨部書記劉映南等200多人。因為起義當天是農歷的九月初三,所以也被稱為“九三起義”。
陜西抗戰(zhàn)河防指揮部舊址
朝邑起義指揮部舊址
講完豐圖義倉,不得不提閻敬銘。作為當時清朝的東閣大學士,在他的建議和主持下,這座糧倉才能夠建成。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關中發(fā)生大饑荒,豐圖義倉賑災放糧,保住很多人的性命。
?
閻敬銘(1817—1892),渭南市大荔縣趙渡鎮(zhèn)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進士之后,歷任清政府戶部主事、山東巡撫、工部侍郎等職。光緒八年(1882),升任戶部尚書,兼任兵部尚書;光緒九年(1883),任軍機大臣;光緒十一年(1885),任東閣大學士,仍管戶部;光緒十四年(1888),因病離職調養(yǎng);光緒十八年(1892),卒于山西寄寓,追贈太子少保,謚號“文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