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為什么會被后世很多人視為“兵書”?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小說。不過《三國演義》終究是一部文學小說,與真實的歷史還是有差距的?!度龂萘x》中描寫的戰(zhàn)爭場面與真實的戰(zhàn)爭相比也是夸張的。

有意思的是,《三國演義》成書后卻很多人視為與《孫子兵法》相似的“兵書”,很多著名軍事家的軍事啟蒙讀物就是《三國演義》,清朝初年更是將《三國演義》定為官方軍事教材。這又是怎么會回事呢?

與很多文學小說的作者不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亂世之中,早年當過張士誠參與軍機的幕僚。正因如此,羅貫中很了解真實戰(zhàn)爭,而不是像很多文藝從業(yè)者那樣“閉門造車”地YY。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戰(zhàn)爭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戰(zhàn)爭,比如《三國演義》中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永遠是計謀、政治實力和天命,個人勇武從來無法決定戰(zhàn)爭的最終勝負,呂布、關(guān)羽、張飛都是如此。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寫戰(zhàn)前部署與臨場指揮,而且盡可能地真實可靠。比如在描寫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時,羅貫中將雙方的兵力部署調(diào)配寫的清晰真實,連那場雨都能找出科學的解釋。

正因為羅貫中的描寫盡可能地接近真實的戰(zhàn)爭,所以《三國演義》中的很多軍事計謀確實現(xiàn)實可行。雖然《三國演義》不是什么水平很高的軍事理論,但完全可以作為軍事啟蒙和軍事知識普及的“兵書”來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