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黑暗料理越來越離譜了....
01.
作為一個“不吃香菜黨”,前幾天被朋友@了五百遍麥當勞的新品。

這波猛烈的宣傳著實引發(fā)了自己的PTSD。這么一想最近麥當勞好像總是喜歡選一些頗有爭議性的佐料。從以前的油潑辣子雪糕也好,還是這次的香菜雪糕也好,突出一個不按常理出牌。

不管你是愛吃還是不愛吃,初看之下“什么玩意?”的疑問會立即占據(jù)你的大腦,當你希望將這個突然之間打亂你上班節(jié)奏的東西從腦子里抹去的時候,內心中不斷躁動著的卻是對獵奇事物所抱有的好奇心。
在意地不得了,慢慢地你下班就只剩下一個念頭了,哪怕是看看它有多難吃。

隨便在社交平臺上搜一下——
有“以身試毒”,最后建議請你討厭的人吃的。

有大呼上當,稱其“毀天滅地”的。

也有“客觀評價”,最后得出“不管是喜歡吃香菜還是不喜歡吃香菜的人吃了都會沉默”這樣的結論。

除了麥當勞,其他的連鎖快餐店似乎也不甘落后開始了整活。
比如漢堡王的這個干脆面漢堡,也有不信邪的勇士上前一探究竟。

網(wǎng)友在疑惑和憤恨中發(fā)出了靈魂質問:照理來說兩個東西分本來都特別好吃,怎么放在一起會這么難吃。

除了快餐界的巨頭們,一些奶茶店也很喜歡整活。
仿佛為了貫徹他們“萬物皆可楊枝甘露”的理念,7分甜就出過一款小籠包楊枝甘露。

而“這位更是重量級的“——

。。。。
這種將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不禁讓人懷疑他們的品牌策劃是不是有從國內大學食堂的名菜“月餅炒辣椒”中獲得了靈感。

對于研發(fā)“暗黑料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許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前段時間日本發(fā)明的珍珠麻婆豆腐和草莓麻婆豆腐,就讓中國網(wǎng)友們看得拳頭都硬了。


在快餐界也不甘落后,有著“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并非只讓暗黑二字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從外觀上就實現(xiàn)了再現(xiàn)。
日本漢堡王的黑漢堡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當然你這么看宣傳圖好像還可以,至少量大管飽。雖然溢出的黑色醬汁還是讓人感到san值狂掉……
實際拿到手后,大家發(fā)現(xiàn)差不多全是這個樣子的,這時候大家才發(fā)現(xiàn),海報里的漢堡或許和“方便面包裝上的內容物僅供參考”一樣堪稱世紀騙局。


如果說干脆面和香菜至少還是“可以吃的東西”,肯德基推出的六神花露水聯(lián)動咖啡,就已經讓我深感“這對人來來說還太早了”。

再到后來,飲料界也加入了戰(zhàn)局,不過這個聯(lián)動當時真的沒少挨罵。



02.
你說這些個營銷翻車了?你為自己失去的幾十塊錢痛心疾首。你不解他們?yōu)楹巫龀鋈绱撕诎档牧侠韥碜栽艺信?。你還在擔心開發(fā)出這些東西的產品經理會不會月底就卷鋪蓋走人。
我想不盡然,有沒有一絲絲的可能是,他們是故意做成這么難吃的。因為這樣才有話題度。

無論你是親身去嘗試一下,還是拿出來禍害你的朋友,對他們而言宣傳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到了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說到底“黑紅”也是紅,正是因為這些獵奇料理的出圈,相當于請了一大堆“自來水”免費為他們做廣告。
這種屢試不爽的伎倆得以多次奏效,說白了就是并不是因為品質,很可能僅僅只是因為“獵奇”而“熱度高”。在當今信息爆炸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一點尤其明顯。
商家將初看之下毫無關系的兩個東西組合在一起,不僅能夠迅速提高產品熱度,并且營銷成本低、效率高。
前幾天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分析數(shù)據(jù):

據(jù)識微商情的統(tǒng)計結果,2022年2月19日9點—21日16點間,香菜新地的輿情信息總量達2.8w+。
從平臺熱度分布來看,社交平臺成為主要熱度聚集區(qū),占比高達94.8%。資訊APP和視頻平臺次之,分別占3.5%、1.5%種草屬性明顯的小紅書與B站成為其中的重點平臺。
從情緒占比來看,網(wǎng)友對香菜新地的評價以占比47%的正面評論為主;中立和負面情緒另占42%、11%。
到這種地步,這個新品到底好不好吃已經不重要了。這一波,他們在第五層。
能作為一個讓當代年輕人再度入店的理由,這些暗黑料理們本身就已經完成了它們的使命。
麥當勞于1990年來到中國,在深圳開設中國第一家餐廳??系禄?987年來到中國,在北京前門開出中國第一家餐廳。
這些快餐店進入中國也已經三十多年,隨著門店的“遍地開花”和我們逐漸提高的消費水平,它們早就已經不是許多年前的“稀缺品”,而成了很多人平凡瑣碎日常的一部分。
這時候它們所要考慮的,便是如何再帶給我們新鮮感。
于是它們開始做出了許多“本地化”改良,比如老北京雞肉卷、比如嫩牛五方。也難怪谷愛凌會感嘆“中國的肯德基比美國好吃多了”。

近年來它們另一個更明顯的營銷方式就是想盡辦法去討好年輕人。
推出獵奇口味的餐品自然是其中之一,通過玩梗讓自己標志性的宣傳語在年輕人群體之間瘋狂擴散也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
畢竟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借助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力,從此“瘋狂星期四”不是一個人的獨舞,而是一群人的狂歡。
除了用玩梗的形式和年輕人為伴,對年輕人喜歡的要素進行聯(lián)動,也成了他們討好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方式。
雖然類似的活動總是令人褒貶不一。
比如曾經快餐店們紛紛請國內的流量明星代言,甚至還有買套餐贈送周邊,讓我這種平時不追星的人著實感覺有點尷尬。
某次回國剛下飛機,饑腸轆轆的我走進了快餐店。很想吃某一個新品,卻只包含在國內某個流量明星聯(lián)動的套餐里,于是出現(xiàn)了如下對話:
我:我想點一個這個套餐。店員:現(xiàn)在點這個贈送XXX海報和徽章XXXXX。我:我可以不要這些送的東西嗎。店員:不可以。我:

后來想想大概是因為店家害怕店員們自己留下來轉賣才不得已定下的條例吧。
至于另一個用力過猛的例子,大概是之前肯德基聯(lián)動《原神》的那次活動。不知道讓多少二次元在喊出那句“異世相遇,盡享美味”的口號之后深感社會性死亡。

大概是主辦方錯誤預估了前來的人數(shù)造成場面混亂,也造成了那次活動舉辦并不圓滿。
為了討好年輕人,卻因為聯(lián)動讓“路人”尷尬,想要用玩梗來出圈也終究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此一來,可能也就是“暗黑料理”會在多次試錯中脫穎而出并且時至今日被各大快餐店屢試不爽的原因了。
就算難吃又如何呢?活動期間結束了這個餐品就會在菜單上消失,到時候留給我們的只剩下一個接一個的都市傳說。
03.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起來,我小時候真的很愛吃這些所謂的“洋快餐”。
我至今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本地沒有麥當勞,想要一個兒童套餐里附送的玩具都要靠大人帶回來。一旦有了它,至少在一周的時間里,我都能成為班里“最靚的仔”。
我至今還記得,當本地第一次開了個肯德基,有一個前一百名顧客送哆啦A夢書包,奶奶為了我早上五點就出門去排隊。
我至今還記得,當初要期末考試考語文數(shù)學雙百才會獲得一次父母帶我去吃洋快餐的機會。
我也不會忘記當初“退而求其次”用零花錢吃了華萊士,最終在馬桶上化身為噴射戰(zhàn)士的痛苦回憶……
但直到現(xiàn)在,那些驚喜和感動早就已經蕩然無存。它們在我成長的歲月中也從獎勵變成了社畜們單純“午餐想不到吃啥”的備選答案之一,不免讓人有些悵然若失。
但即便如此,時至今日,我還是很愛這些“垃圾食品”。
就像著名的“麥當勞曲線”那樣,人對于連鎖快餐來說,我們的感受永遠都在“我就喜歡”和“再也不吃”了之間反復橫跳。

或許社會發(fā)展的變化來得太快,讓年輕人憂悒又彷徨,每每感到被生活欺騙和被變態(tài)考核制度套牢。前方有望不到的目標、指標、任務和應酬,身邊有數(shù)不盡的來自同齡人的攀比,來自父母的壓力。
退而求其次,能在好友@你的時候想起這些洋快餐,感覺到受騙上當發(fā)微博大罵一番也好,品牌需要我們這些“自來水”帶動熱度,我們也能夠在“受騙上當”后跑到社交平臺破口大罵來舒緩壓力,很少有比這個還廉價的自我安慰方式了。
或許唯有在這個時候,輾轉于大城市的車水馬龍之間,活得像是一句標語押韻而又服從的我們,會稍微想起一些曾經的情懷和夢想吧。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覺得不送水滸卡的干脆面漢堡,根本就沒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