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系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學習筆記整理(二)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一節(jié)??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
—、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1.近代中國國情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
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國半殖民地化。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社會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變革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掃清障礙,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
2.近代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以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標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時代背景發(fā)生了根本轉換。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轉變?yōu)閷儆谛碌馁Y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以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為標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嶄新階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領導革命的是無產階級,指導革命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第二步是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這是性質不同但又相互聯系的兩個革命過程。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
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呼喚新的革命理論
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論形成的實踐基礎
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注重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善于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把握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性,逐步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第二節(ji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
1948年,他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近代中國所遭受的最大的壓迫是來自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帝國主義是中國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最大障礙,是近代中國貧困落后和一切災難禍害的總根源。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和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是用封建制度剝削和壓迫農民的階級,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礙。
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兩個基本任務,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統一。
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fā)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不同歷史階段,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革命的主要對象不同:
在國共合作大革命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
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國民黨新軍閥;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
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其中的貧雇農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中農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zhàn)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zhàn)爭。)
工人階級對農民的領導,是實現革命領導權的基礎。
城市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兩面性的階級: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既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縛;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有明顯的動搖性。)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qū)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是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
中國無產階級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點:
一、受外國資本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壓迫,更加堅決和徹底;
二、分布集中,有利于隊伍的組織團結、革命思想的傳播和強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三、成員大部分出身于破產農民,便于結成聯盟,共同團結戰(zhàn)斗。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必須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無產階級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zhàn)線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方針,這是堅持領導權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領導權的堅強支柱;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實現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在中國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1945年,他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國體)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新民主主義政體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yè)。
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
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
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由中國落后的生產力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所決定的。)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第三節(ji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1.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提出
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農村。《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zhàn)略思想)
1938年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xiāng)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
另一方面,近代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
?
最終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并奪取政權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極端不平衡,四分五裂,軍閥割據,存在不少的統治薄弱環(huán)節(jié);
第二,人民革命愿望強烈,革命的群眾基礎好;
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的客觀條件;
第四,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提供堅強后盾;
第五,黨的領導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錯誤的主觀條件。
3.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內容及意義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
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zhàn)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主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范,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人〉發(fā)刊詞》中把統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比作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主要的法寶。
1.統一戰(zhàn)線
統一戰(zhàn)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
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
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也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zhàn)線,先后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zhàn)線、工農民主統一戰(zhàn)線、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等幾個時期。
從總體上講,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zhàn)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
建立、鞏固和發(fā)展統一戰(zhàn)線的實踐經驗:一是要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二是要正確對待資產階級(尤其是民族資產階級);三是要采取區(qū)別對待的方針;四是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2.武裝斗爭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
開展武裝斗爭的革命經驗,建設人民軍隊,一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二要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軍隊;三要堅持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
3.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加強黨的建設的經驗:第一,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黨的建設的首位。以無產階級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第二,必須在任何時候都重視黨的組織建設。貫徹民主集中制(根本組織原則),堅持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第三,必須重視黨的作風建設。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中國共產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第四,必須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加強黨的建設。
1949年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道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獨立自主地對中國革命實際問題作出的分析和研究,是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鼓舞和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和平的力量。
本專欄整理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為在家沒有教材的同學提供學習幫助。 筆記文檔整理:詩帆しほ
前期毛概學習筆記見專欄文集【學習資料】:??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184894
【學習筆記系列】期末重磅: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全思維導圖):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252281/?from=readlist
期末必看!【毛概試題】超星慕課(學習通)中南大學毛概練習題合集(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441161/?from=readlist
期末必看!【毛概試題】超星慕課(學習通)中南大學毛概練習題合集(下):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442742/?from=read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