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生活本來就很美
昨天飯后又和父母嘮了幾句家常,說起我和弟弟小時候的事。少年的我們都是野蠻生長,那時極少有理性的馴化和安全教育。弟弟小的時候淘氣不小心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了胳膊,那時正農忙,折騰了半天父親才推著自行車帶著弟弟去城里救護,那時還沒有村村通,山溝小路泥濘難行。不到10歲的弟弟自知理虧,強行忍受著疼痛硬是一路沒吭一聲。最后到城里也沒有去正規(guī)的醫(yī)療機構,在赤腳醫(yī)生那做了粗糙的骨傷處置,回到家之后弟弟又整整疼了兩天。說到這時母親頓時淚流滿面,悔恨當時沒有去正規(guī)的醫(yī)院,而讓孩子受罪。因那次事故沒有得到正確的救治,至今弟弟的胳膊依然伸展不直,這成為了弟弟身上永久的缺憾,也是父母心里一段錐心刺骨的記憶。但不甘落后的弟弟后來學習很努力,時光不負有心人,在北京讀完研究生后,也在北京工作安家,現(xiàn)在我那兩個侄兒侄女已經是妥妥的北京人,這讓母親在村里可有的說了。 ???父母最大的幸福無疑是一年一次短暫的家人團聚,在外的游子到了春節(jié),即是追清風趕明月千里奔赴也要歸鄉(xiāng)和親人一次短暫的重逢。但這疫情三年,弟弟已經四年沒有回來和我們一起過春節(jié)了。平時母親總想著能往北京寄點老家的東西,父親也會時常和弟弟視頻看看兒孫。屏幕上童真可愛的孫兒孫女讓母親沉淀在心里多年的笑容瞬間樂開了花,那一刻把他們好多的煩惱都給全部治愈了。 ???我常想,圓滿是瞬間,殘缺是常態(tài),若固守完美,勢必緣木求魚。有殘缺的完美才是生活的本質和終極,接受不完美的殘缺,享受殘缺中的完美,盡人事,知天命,努力過的坦然接受,在習以為常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價值,方能懂得珍惜無常中的喜樂。 生活在城市里,父母們還是改不了農村的舊習慣,得知母親在小區(qū)里刨了一塊地種了幾棵蒜苗。我告知母親不能這樣,那是小區(qū)公共用地。母親說別人都是這樣,我說那也不行,別人不管,反正我們不能侵占。這就是很多人不明白公共領地和無主領地的不同,小區(qū)空地那是全體業(yè)主的公共產權,你不能擅自圈地據(jù)為己有,道理很簡單,自家的事自家說,大家的事大家說,尊重他權利,尊重公共產權,這才是一個現(xiàn)代文明人該有的樣子。 父母從不懂百度百科,而他們以言傳身教的方式讓我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勤儉節(jié)約和吃苦耐勞,現(xiàn)在我也會給他們表達一些法治文明和契約社會的基本觀念。兩代人之間,即使在感情上親密無間,也會存在觀念上的沖突。當遇到媳婦和母親有沖突時,我給媳婦說,你一個受過黨和國家教育多年的城市白領,跟一個連小學都沒上完的農村老太太較什么勁,作為家里的領導要有全局觀和掌控力。說完媳婦瞬間怒氣褪去,他跳他的廣場舞,你看你的宮斗劇,你尊重長輩,她理解領導,這就叫互為關系,互不干擾。我和媳婦一致認為,我們做兒女的在成年之后,對父母盡可能的是謀回報而不是圖索取。對自己要積極的參加社交與他人協(xié)作獲得群體獨立的尊重與認可,也要學會享受孤獨來和自己對話凈化內心獲取靈魂深處的思考。 母親現(xiàn)在還是經常早起給我們蒸饅頭烙餅熬稀飯。生活因熱愛與付出而美好,每一頓飯都是因為一段記憶而刻骨銘心。新年熱氣騰騰的餃子和兒時生日那碗香噴噴的撈面,遍嘗世界萬千美味,卻唯獨忘不了母親的味道。和父母吃了幾十年的飯,但最好的東西他們卻永遠留給了我們。 相冊里有母親年輕時的照片, 那是有一張?zhí)耢o淡然的笑臉, 青春年華經不起歲月的摧殘, 如今她依然愛笑只是皺紋滿面。 曾經有力的身軀此時依稀可見, 生活安逸卻無法帶回他的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