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第一臺相機,該是什么樣?

最近本??參加了佳能的新品發(fā)布,被 EOS R7 和 R10 的功能給小小震撼了一下。誰能想到 2022 年,入門級相機的連拍速度已經(jīng)超過 20 張/秒,還支持鳥眼對焦這樣的功能?想想我第一臺準專業(yè)單反 EOS 40D 的連拍速度還是個位數(shù),價格還更貴……

盡管新機型在功能上給我的沖擊很大,但隨新機而來的宣傳語 “青春專微” ,卻也讓我一臉問號——這兩個黑乎乎的家伙,青春?


作為一只再過兩年就能和蘇東坡一樣自稱“老夫”的??,我接下來要忍不住淘氣一下了。
老夫就要聊聊青春相機~
/////
1
年輕 = 便宜 = 黑?
曾幾何時,互聯(lián)網(wǎng)流行一種說法,“年輕人的第一臺XX”。這個“XX”可以是某款手機,也可以是某輛汽車,甚至是某個奢侈品品牌,比如“年輕人的第一款徠卡”。

似乎年輕人就是沒錢,不只是沒錢,也沒什么追求,只要便宜就夠了。某種程度上,這沒錯。除了少部分家境好的人外,多數(shù)人我想在二十上下的年紀,是拿不出多少錢的。
但和當年不同,現(xiàn)在的科技產(chǎn)品已經(jīng)可以在同等價格內(nèi)做得更多更好了。佳能這次的新機就是一個例子,五千元級別的 R10 的性能,比過去萬元級別的單反還要強勁。因此,現(xiàn)在提到給年輕人的產(chǎn)品,我覺得不該只是看價格,更要看活力與表達。
然而,在色彩上,你覺得是白色年輕,還是黑色年輕?

看上去反而要更青春一些
一款處處設計遵循著傳統(tǒng),連配色都只有全黑這一種的相機,在我看來,只是一種求穩(wěn)的系列產(chǎn)品的感覺,實在看不出哪里有青春的靈動和“躁”。

當然我并非是針對佳能這一品牌的攻擊,事實上佳能一直是我在用也喜歡用的品牌。我針對的,是在座的各位,整個相機業(yè)的現(xiàn)狀。

“年輕大爺” 的第一臺微單/中畫幅
/////
2
年輕是什么樣的?
最近剛好在翻 DPReview 時,看到一條新聞——柯達推出了名為 “EKTAR H35” 的半格膠片相機,長這個樣子:

它的鏡頭是 22mm F9.5 固定焦距,無法對焦,快門速度只有一擋,是 1/100 秒,依靠一節(jié) 7 號電池供電。
戰(zhàn)五渣,就是它。
我想在很多人眼中,它就是一個塑料小玩(la)具(ji)。但它的外形和理念,卻讓我感到很“舒適”。它“無法對焦”的簡陋,換個角度思考,也是一種“不必對焦”的簡化。

此外,它是一臺半格相機,也就是拍攝 35mm 膠片一半大小的畫面,也就是說一卷 36 張的膠片,用 EKTAR H35 可以拍攝 72 張。3-4 卷膠片就能拍個幾百張了,使用膠卷的張數(shù)焦慮被降低了不少。
而你真要說它是玩具,它一半一半的豎向畫面,又能玩出很多有趣的拼圖效果:



在大眾市場,這種膠片機顯然不會大賣,因為它畢竟是膠片機,而膠片的時代早已過去。但這款相機的造型和極簡的功能,卻讓我想到了“年輕”這個詞。
它要的不是那種功能上的面面俱到,不是每一張照片都清晰銳利焦點準確的“萬無一失”,而是隨時隨地的拍攝,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不在乎失敗的“大膽嘗試”。
略帶諷刺的是,假如讓我找兩臺與?EKTAR H35 相似(甚至更好)的兩臺相機,或者說是讓我覺得更符合我對“年輕”認知的相機,恰好也是來自佳能,曾經(jīng)的佳能。

冰川/夏日

陽光/橙
(以上兩張圖片來自佳能相機博物館)
這是兩臺 2002 年的 APS 規(guī)格膠片相機(是的,如今的APS-C畫幅是來自膠片時代的,并非數(shù)碼時代的新東西),與今天的佳能相機相比,它們簡直是來自于外星的產(chǎn)物。
但它們的色彩和設計,著實讓我覺得,這就是“青春”。它們同樣沒有過于復雜高級的功能,有的只是你一看就想去觸摸它,然后帶著它出門拍攝的沖動。
如今,你會在一臺黑色相機上感受到這種沖動嗎?
/////
3
“專業(yè)”人士
寫到這里,微博上的一個朋友評論跳入腦海,“專業(yè)人士不在意外觀”。
巧了,前不久,我請隋曉龍老師的朋友幫我把我的徠卡相機換了一個貼皮,純黑的 Monochrom 變成了很少見的黑紅交錯。

作為一個 10 年的職業(yè)編輯、一個相機照片可以做雜志封面、手機照片能作為廠商發(fā)布會樣張、手機作品可以獲多次 IPPA 獎項、出過自己的攝影書和課程的人,我應該算是“專業(yè)”了吧?
這樣 “專業(yè)”?的我,是真的很在意外觀。
比如我送夫人的相機,是富士的 X-T4,就不僅是因為功能強,更因為它有設計感。現(xiàn)在給 X-T4 搭配的鏡頭,則是唯卓仕的紅色版 23/33/56mm F1.4 三件套。同樣,不僅是因為性能,也是因為色彩和外形。

平日的生活已充滿艱辛,眼前所見、手中所握的事物若沒有一些色彩,沒有一些設計感,那生活的重壓該向何處排遣?
說到這里,我認識的許多專業(yè)攝影師也都會有一臺或不止一臺徠卡相機(多數(shù)是 M 系列,也有不少 Q/SL 系列)。原因很簡單,徠卡是“特立獨行”的代名詞,也是“攝影和設計精神”的體現(xiàn)。

以后有機會細聊~
所以你如果跟我說“專業(yè)人士不在意外觀”,我會說,“放屁,那是干活兒時不在意;生活中,攝影師比誰都在意外觀”。
/////
4
怎樣才青春?
如果僅僅是抱怨,那我是會瞧不起自己的。
所以在吐槽了 R7/R10,特別是 R7 機背那個二合一撥輪之后,我給自己布置了一個任務:“能不能既考慮二合一撥輪的功能實用性,又讓一臺相機擁有優(yōu)雅的外觀,接近我心中的青春感?”

于是我拿起了畫筆,又一次打開 ProCreate ,新建畫布,從描摹 R7 開始,給這臺從功能出發(fā)的相機做修改。



但右上角部分與后來設想的有所不同
我不想犧牲操控,因為我認為“年輕≠便宜”,同樣的,“年輕≠簡陋”。因此你能看到我保留了為提升操控而設計的二合一撥輪,降低了它的高度,使之能與機身線條更好的融合,不過于突兀。保留了盡可能多的按鈕和旋轉(zhuǎn)屏,以方便取景操控。

我特意?“磨”?圓了相機的四角和邊框,而不是現(xiàn)在 EOS M 系列或徠卡、富士、松下機型那樣棱角分明的。因為在我的理解里,棱角是一種“冷峻”和“威嚴”,而?“圓潤”?則看上去更加“年輕”和“親切”。

我還去掉了手柄,讓人機身更薄、更小巧,也讓頂部沒有梯級,整體感更強(視覺上與徠卡、富士區(qū)別開,更為簡潔現(xiàn)代)。


我還保留了熱靴,可以外接取景器——類旁軸式的電子取景器我覺得是很好的,無論對強光還是連拍取景來說都是如此。
下面是最終的樣子,還嘗試做了彩色蒙皮版:

畫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這有點像佳能的 EOS M200 ,只不過整體尺寸要更大(因為RF卡口比EF-M大很多),而機背按鍵和撥輪也更為豐富。

只不過它定位入門,按鍵少,操控不如高端型號。
在畫相機的過程中,我腦海中還好幾次浮現(xiàn)出 EOS M6 和松下 GX 系列的造型。但其實,我真正念念不忘和參考的,還是更加簡單的佳能?Demi?半格膠片相機:

這臺已經(jīng)淹沒在相機歷史長河之中的機型,外觀的可愛和優(yōu)雅,是令我一直回味的。
而如果讓我設計一款相機,或是對現(xiàn)有機型做改造,我也會像 Demi 那樣,讓相機更圓潤而簡潔。并且,不只是外觀,整體也要滿足?“外形年輕、操控便捷、功能豐富”?的要求的。
我覺得這樣的相機,才配得上一生一次的?“青春” 二字。
/////
5
無答案、無目的
到這里,實際上你會發(fā)現(xiàn),我并不想簡單的告訴你哪些相機不好看,也不想說服你我的設計是更好更對的。佳能不是,柯達不是,徠卡或富士等等也都不是。
我更想做到的,是引發(fā)更多人的思考,不僅是對現(xiàn)在流行的“黑色相機”的思考,也是對“青春”的思考。

右:我設想中的相機
姑且算是?“一臺相機引發(fā)的思考” 吧。
正因為青春無目的,才可能有更出乎意料的結(jié)果。青春可是最怕被限定,被套路啊。



我是李白兔子
是這個訂閱號的創(chuàng)始人
是編輯、攝影師、自媒體人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我是 IPPA 2015、2017、2018、2021 獲獎人
我是《攝影之友》2019榜中榜年度影像人物
Title 還有很多,意思一下就好……
我有一門課
叫作
「?超凡手機攝影課?」
講課始于 2015 年,如今重裝上陣。

我有一本書它很厚,也很貴,
更實用叫作《手機攝影筆記》
目前銷量已超 10000 冊

我在這里
分享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