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曾“清且漣漪”
黃河以沙多水濁為特色,也因此被稱為黃河。但歷史上黃河也曾有過清的時候。
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其中的《山川典·河部》,較詳細地搜集了東漢至清初千余年間黃河澄清的史料。黃河清現(xiàn)象最早的記載在漢光武帝建武九年,當(dāng)年“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一帶)河水清”。
歷史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見附表)。
黃河變清距離最長的是清雍正四年(1727年),黃河變清從山、陜開始,經(jīng)豫、魯?shù)浇K(當(dāng)時黃河南流入黃海),涉及五省,澄清3000余里。在陜西,“雍正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陜西黃河自黃甫川至潼關(guān)河水漸清,至五年正月初六日,清澈異?!?。在山西,“十二月丙寅(九日),河曲、保德、興縣、臨縣、永寧、寧鄉(xiāng)、永和、大寧、吉州、鄉(xiāng)寧、河津、榮河、臨晉、永濟、芮城、平陸、垣曲等十八州縣,黃河澄清,自口外界起歷火山孟門、龍門砥柱下達豫省。凡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河清如鑒,一月有奇,明年正月己亥庚子始復(fù)。時是,居民溉汲,行旅濟涉,咸稱殊祥上瑞,亙古稀觀焉”。在河南,巡撫田文鏡奏報:“黃河西至陜州以下,東至虞城縣,一千余里,自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漸漸澄清,至十六、十七日等日竟與湖淀清水無異。據(jù)管河道祝兆鵬詳報前來,臣于雍正五年正月初二、初三日復(fù)委臣標(biāo)中軍游擊張孟儀親至河口看視,至今尚然清沏。”在江蘇,雍正皇帝還特敕“御制黃河澄清碑”,勒石于江南清口(今淮陰縣西南)以作記載。此次河清,陜西、陜西、山東、江蘇的地方志或奏折均有記載或反映,說明可信度很高。但個別地點或日期卻有矛盾而不一定很準(zhǔn)確,例如對于山陜間的同一條黃河的同一次變清事件,陜西方面說的是雍正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自皇甫川開始,而山西方面說的是十二月丙寅(九日)就從河曲開始了,地點相差了三十公里(皇甫川入黃口在河曲以下三十公里左右),時間差別更大,相差了九天。
黃河變清時間最長的是金大安元年,“徐、邳界黃河清五百余里,幾二年,以其事詔中外”。
黃河變清基本出現(xiàn)在干旱少雨時段,來水少,來沙更少,河水的挾沙能力更更少,所以泥沙沿途沉積,越往下游水越清。
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時期的黃河變清,在沒有歷史記載之前,黃河是否也曾變清?甚至經(jīng)常為清?
《詩經(jīng)●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這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民歌。魏國曾擁有黃河中游河段大部分和黃河下游大梁(今開封附近)附近河段,中間被韓國隔開。所以魏國與黃河的關(guān)系非常緊密。大家知道先秦之前“河”乃黃河的專名,北方其他河都被稱為某水、某川。一般認(rèn)為只是在魏晉之后,“河”長由黃河的專名漸漸變成河的類型之名。若果真如是,則可見戰(zhàn)國時期黃河水的特征是“清且漣漪”——經(jīng)常是清的!
有研究表明:公元1194年之前,黃河三角洲造陸速率是每年2.55平方千米(從何時開始?待查);1194—1578年,為5.16平方千米;1578—1854年,為24.24平方千米;1855—1947年,為24.56平方千米(吳祥定.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環(huán)境變遷與水沙變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梢婞S河三角洲造陸速率越來越快,九百年之前的平均造陸速率只有近代的十分之一。造陸速率與來沙量近似成正比,所以九百年之前的黃河平均來沙量只有近代的十分之一!按此趨勢往回推,1萬年之前當(dāng)如何?因為沒有人類的破壞,肯定來沙量更少。
任美鄂先生在“黃河的輸沙量: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距今15萬年以來的黃河泥沙收支表”(地球科學(xué)進展,2006(6))一文中得出結(jié)論:15萬年以來,黃河輸入華北平原的泥沙約7萬億噸,其中80%在1萬年之前,20%在1萬年以來;其中1萬年以來,最近1040年黃河濫墾時期又占了60%。這說明前9000年的年平均來沙量只有近1040年的1040*40%/(8960*60%)=8%!
譚其驤、史念海等歷史地理學(xué)大家也考證了在人類破壞之前,黃土高原植被很好,水土流失比近代少很多,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黃河泥沙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譚其驤《中國國家歷史地理·譚其驤全集》;史念?!逗由郊罚?/p>
2500多年前的民歌所歌詠的“河水清且漣漪”和多種關(guān)于黃河來沙變化的研究成果,都表明在人類對黃土高原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之前,黃河的泥沙很少——比近代少90%,河水經(jīng)常是清的!
附表:黃河變清歷史記載
朝代(年代)季節(jié),地區(qū),主要情況,參考文獻
東漢建武九年?
平原 河水清 《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河部》
東漢延熹八年?
四月 濟陰 濟陰、東郡、濟北河水清 《后漢書》桓帝本紀(jì);康熙《中牟縣志》卷6;乾隆《滎澤縣志》卷12
東漢延熹九年?
四月 濟陰 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 《后漢書》襄楷傳
宋元嘉二十四年?
二月 青、冀州 河、濟俱清,二州刺史杜坦獲之以聞 《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河部》
宋孝建三年?
九月 冀州 河清濟 《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河部》
宋大明五年?
九月 平原郡 河濟俱清,太守申纂以聞 《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河部》
北齊天保八年?
汜水 同年蝗,河清 乾隆《汜水縣志》卷10
北齊太寧元年?
四月 開封 以河清改元太寧為河清,二年再清 《北齊書》卷7;《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389開封府
北周保定二年?
五月五日 青州 變清,十里鏡徹《隋書》王劭傳
隋大業(yè)三年?
正月 武陽郡 郡上書,河水清 《隋書》煬帝紀(jì);《日知錄》卷30
隋大業(yè)十一年?
龍門 河清,次年、后年三清于龍門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日知錄》卷30
唐武德九年?
二月 蒲州 河清 《新唐書》五行志
唐貞觀十四年?
二月 陜州、泰州 河清 《新唐書》五行志
唐貞觀十六年?
正月 懷州、鞏縣 河清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426懷慶府;嘉靖《鞏縣志》卷7
唐貞觀十七年?
十二月 鄭州、滑州 河清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389開封府;康熙《中牟縣志》卷6;乾隆《汜水縣志》
唐貞觀二十三年?
四月 靈寶 河清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389開封府;《新唐書》五行志
唐永徽元年?
正月 濟州 河清 《新唐書》五行志
唐永徽二年?
十二月 衛(wèi)州 河清 《新唐書》五行志
唐永徽五年?
六月 濟州 河清16里 《新唐書》五行志
唐調(diào)露二年?
夏 豐州 河清 《新唐書》五行志;雍正《山西通志》卷162
唐開元二十五年?
淄、棣州 河清 《新唐書》武后本紀(jì);《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河部》
唐乾元二年?
七月 嵐州 合河關(guān)黃河水40余里間清如井水,經(jīng)4日而復(fù) 《新唐書》五行志
唐寶應(yīng)元年?
九月 太州、陜州、華州 太州至陜州200余里,河清,澄澈見底《新唐書》五行志;《舊唐書》五行志
唐寶應(yīng)二年?
九月 滎澤 河清 乾隆《滎澤縣志》卷12
唐建中四年?
五月 滑州、濮州 河清 《新唐書》五行志
唐元和年間?
鞏縣洛口 汜水西界,從洛口黃河清160里 嘉靖《鞏縣志》卷7
唐大和八年?
正月 陜州 河清 雍正《河南通志》卷5祥異
后梁開平元年?
八月 隰州 黃河清 《新五代史》梁本記;
雍正《山西通志》卷162
北宋建隆三年?
秋 河南府 河清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44河南府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
八月 滑州黎陽縣 河清 《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端拱元年?
元月 澶州、濮州 河清200余里 《宋史》卷5太宗本紀(jì)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
十一月丁酉十二月乙巳 陜西 河清,當(dāng)汾水合流處清如汾水 《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大觀元年?
八月 乾行軍(河北青縣) 河清 《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大觀二年?
八月 同州 黃河清 《宋史》徽宗本紀(jì)
北宋大觀二年?
十二月 陜州、同州 陜州、同州至清百里,涉春不變。 《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政和六年?
四月、七月 冀州三山 黃河清,太師蔡京稱賀;七年再清 《宋史》徽宗本紀(jì);《宋史》河渠志
北宋宣和元年?
嵐州 黃河清 《宋史》徽宗本紀(jì)
金大安元年?
徐、邳界 黃河清500余里,幾二年,臨洮人異議之 《日知錄》卷30;《金史》五行志
金貞二年?
冬 陜州至衛(wèi)州 連旱兩年,自陜州至衛(wèi)州八柳樹清十余日,纖鱗皆見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元至元十五年?
十二月 鞏義、汜水等 自孟津東柏谷至汜水蓼子峪,上下80余里,澄瑩見底,數(shù)月始如故 乾隆《汜水縣志》卷10;嘉靖《鞏縣志》卷7;《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二十一年?
十一月 自平陸至孟津 500余里黃河清,凡7日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389開封府;《日知錄》卷30
元至正二十二年?
十二月 滎澤 黃河自河?xùn)|清者千余里 乾隆《滎澤縣志》卷12,明洪武五年?
沁陽 連旱,河南黃河竭,行人可涉,沁陽河清 《明史》五行志一
明永樂二年?
十二月壬辰冬十月 河津、同州、韓城 29日始至次年18日至,三年河清于蒲津,乙酉蒲城、河津黃河清 雍正《山西通志》卷162,《明史》成祖本紀(jì)
明景泰五年?
五月 龍門、芮城 黃河清 《明史》景泰本紀(jì)
明成化二十三年?
正月 蘭州 黃河清(連續(xù)多年旱),成化二十年,京畿、山東、湖廣、陜西、河南、山西俱大旱 《明史》五行志
明弘治十四年?
保德 黃河清凡300里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正德二年?
保德 黃河清300里,蒲州龍現(xiàn)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正德七、八年?
八月 垣德 甲午,清河口至柳鋪,黃河清3日。河清凡7日,魚鱉皆現(xiàn)形 《明史》武宗本紀(jì),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嘉靖六年?
十二月 靈寶馮佐渡 黃河澄清 乾隆《滎澤縣志》卷12,明嘉靖十二年?
陜州、鞏縣 黃河清 嘉靖《鞏縣志》卷7
明嘉靖二十五年?
華陰 黃河清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52西安府
明萬歷二十年?
華陰 黃河清 雍正《陜西通志》卷47
明萬歷三十年?
閏二月 河州 上中游特大旱,河州蓮花寨等處水干見底。三月臨洮黃河水竭,自貴德千戶所至河州凡27日 乾隆《甘肅通志》卷47祥異,《神宗實錄》卷369
明萬歷四十八年?
七月 蘭州 庚申,蘭州黃河清凡3日 《明史》神宗本紀(jì)
明泰昌元年?
庚申 蘭州 黃河清,凡三日 《明史》熹宗紀(jì)
明天啟二年?
七月 河津縣 河清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天啟六年?
洛陽、滎澤、河津、平陸 自洛至徐3日乃復(fù),黃河清 乾隆《滎澤縣志》卷12;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崇禎十一年?
六月 大寧 河清,馬闕關(guān)30里連旱,河水由小至清3日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清順治元年?
河津 河清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清順治二年?
正月 孟縣 孟縣海子村至渡口村河清兩日,詔封河神為顯佑通濟金龍四大王,命河臣致祭。 《清史稿》世祖本紀(jì)一、河渠志一
清康熙九年?
春 陜、豫 陜西禹門口至河南陜州500里澄清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左慧元《黃河澄清的奇跡》(《黃河報》1997年6月24日)
清雍正三年?
十二月 禹門口至河南府 清月余,起陜西府谷訖江南桃源 《清史稿》河渠志一
清雍正四年?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 陜西、山西、河南 黃河清千余里 雍正《陜西通志》卷47;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清雍正八年 五月?
起積石關(guān)訖撒喇城查漢斯 《清史稿》河渠志一
清乾隆五十二年?
十二月 山西(甘、寧) 旱,河清二旬,自永寧以下長1 300里 《清史稿》河渠志一
民國二十四年?
元月二十四 山西石樓 黃河河清,突見底 《申報》1935年2月2日
資料來源:王星光,歷史時期的“黃河清”現(xiàn)象初探?!吨袊r(nóng)史與環(huán)境史研究》,大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