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芬底特星生態(tài)系統(tǒng)系列]棘頸巨龍——哈氏櫛棘潘龍

參考原型:叉龍,薇薇安超龍
哈氏櫛棘潘龍
平均成體全長30米
雄性極限全長43米,雌性極限全長41米
高度11-13米
平均成體體重27噸
分類:泛動物界,異脊索動物超門,曲脊索門,泛脊椎動物類,鰭肢高綱,四足形類,管肺超綱,奔蜥型綱,嚼齒形態(tài)類,原足形態(tài)類,南方龍小綱,蹄足龍目,真蹄足龍亞目,復(fù)板齒龍科,櫛棘潘龍屬,哈氏櫛棘潘龍
同屬近親:3種

哈氏櫛棘潘龍是真正意義上全方位的巨龍,它們偉岸的身姿對于當(dāng)?shù)厮械纳飦碚f,都是極具辨識度的記憶。相比于它們的近親,它們具備極度延長的尾部和頸部,并且作為較為基干的類群,它們同時具備了頸刺和頭角,這讓它們的外形非常帥氣。而這樣極致延長的效果就是可以取食高處的樹葉,本身重心靠后的復(fù)板齒龍就能夠雙足站起來,到了哈氏櫛棘潘龍這里,它們上半身揚起的高度就變得更加夸張,除了槌木中部分非??鋸埖某蓡T,森林里絕大多數(shù)植物的頂層樹冠都在它們的食物范圍內(nèi)。

但是這樣獨具特色的食物也是有代價的,它們極其巨大的體型在黑暗森林這樣極端濕熱的環(huán)境中,面臨著非常嚴(yán)重的散熱問題,這迫使他們不得不經(jīng)常在晨昏和夜間活動獲取食物,白天則想方設(shè)法為自己降溫。比如說很多時候它們會集群泡到水中去依賴大水域散熱,這讓它們的分布范圍基本沿著第盧瓦姆河到庫斯科河的水系沿岸,也讓它們把部分水生植物納入了食譜范圍。

不過這樣也必然帶來了一個問題,夜間的識別與交流成為了它們的必須能力,基本沒有天敵壓力的巨大體型和足夠的能量供應(yīng)讓它們可以用一種非常奢侈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它們的性成熟個體的背脊處花紋會在夜間發(fā)光,這是具有光學(xué)效應(yīng)的鱗片與在鱗片縫隙中的共生菌的共同作用效果,共生菌自然沒法產(chǎn)出足夠多的能量來滿足這個需求,這些能量全由哈氏櫛棘潘龍以一己之力承擔(dān)。因此,在這樣的能量供給要求下,哈氏櫛棘潘龍也具備了一定控制光亮的能力,也就是說它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是否發(fā)光,哪些地方發(fā)光。除了日常夜間交流之外,這套體系自然也被用到了他們的交配競爭之中,它們通過獨特的發(fā)光舞蹈宣誓自己的能量充沛,雄性以此爭取獲得雌性歡心。對了,忘記提了,哈氏櫛棘潘龍的社群和庫斯科夫斯潘龍一樣由雌龍和年幼的雄龍組成,其中由最為年長的雌龍擔(dān)任首領(lǐng),雄龍在性器官成熟之后便會被逐出社群,只有在繁殖期才會加入各種不同的社群來完成交配。

它們在黑暗森林沃魯目中是體型最大的單體動物,一只成年的大個體哈氏櫛棘潘龍不存在任何天敵,即使是智慧生物也很少會去試著狩獵這些神圣的巨龍。雖然它們有棘刺和鞭尾來進行防御,但其實它們的體型已經(jīng)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