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4.55 方以智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55、方以智(1611—1671)
? 明清之際唯物主義哲學家、自然科學家。字密之,號曼公。安慰桐城人。崇禎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清兵攻陷桂林、廣州后,削發(fā)為僧,表示抗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號藥地、弘智、浮山愚者、愚者大師。
? 方以智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歷史、物理、生物、醫(yī)藥、文學、音韻等均有研究。在哲學上,提出“通幾”和“質測”,即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問題。他說:“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i]?!?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i]“通幾”即探求事物及其變化的根源的學問。又說:“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徵其好惡,推其常態(tài),是曰質測[iii]?!?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v]“質測”就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考察以發(fā)現(xiàn)其運動變化的固有規(guī)律。并主張“寓通幾于質測”,“質測即藏通幾”,[v]說明哲學不能離開自然科學;自然科學也離不開哲學。他同時又接受當時從西方傳入的地圓說、地動學、太陽系學說,建立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思想。
? 方以智的自然觀是唯物主義的“氣”一元論。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皆氣所為也,空皆氣所實也。”[vi]世界是由“水”、“火”兩種物質元素構成的,而“水”、“火”也都是“氣”。“火”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他說:“天恒動,人生亦恒動,皆火之為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vii]認為“氣”吹萬物而動,“氣者天也”,說“天與火同”,也就是“氣”與“火”同。
? 方以智還提出“宙[viii]輪于宇[ix]”的觀點,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個宇宙也都是物質的。在認識論方面,認為離開對客觀事物的研究,則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舍物則理亦無所得矣”。[x]還提出“合二而一”,“相反相因”,“交以虛實”的辯證法思想。在晚年,他受佛學的影響較深,把“心”看作是世界的根本,認為“舍心無物,舍物無心”,[xi]從而陷入唯心主義。
? 其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識》、《東西均》、《藥地炮莊》和《浮山集》等。
注:
[i] 哲學。
[ii] 《物理小識》自序。
[iii] 自然科學。
[iv] 《物理小識》自序。
[v] 《物理小識》自序。
[vi] 《物理小識》卷一。
[vii] 《物理小識》卷一。
[viii] 時間。
[ix] 空間。
[x] 《物理小識·總論》。
[xi] 《物理小識·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