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雞斷尾
雄雞斷尾
? ? ? ? ? ?
? ?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
【原文】
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
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p>
遽歸告王,且曰:“雞其憚為人之用乎?……”
【今譯】
賓孟,春秋時周景王的寵臣,周景王兒子子朝的老師。
相傳,一天,賓孟到郊外去,看見一只公雞啄掉尾巴上漂亮的羽毛,在把自己的尾巴弄斷了。
賓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問身邊的隨從這是什么緣故,跟隨他的仆人回答說:“這是公雞害怕自己作為祭祀宗廟的牲畜祭品,所以自我殘毀,拔去自己漂亮的尾巴,使自己丑陋不堪?!?/p>
賓孟馬上回城,向景王報告了這件事情,并且說:“雞大概是怕被人當作祭品?。 ?/p>
【賞析】
這個故事是周景王的寵臣賓孟講給周景王聽的,意思是要他當機立斷。
本文利用了“斷”字雙關意義,斷,由斷截聯(lián)想到?jīng)Q斷。
然而,故事本身顯示了更深遠的寓意,那就是要及時預見禍患,甚至不惜自殘遠禍,情愿舍小全大。
斷尾:斷去尾巴。
“雄雞斷尾”本指雄雞因怕做祭祀的犧牲供品,而咬斷自己的尾巴,自殘其身。
后用“雄雞斷尾”形容情愿因大失小,不能因小失大。比喻處事過于謹慎,瞻前顧后?;蚺略馊藲еr而自甘做平凡,無所作為。
《左傳》是我國最早的敘事完整的編年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