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臨溪古鎮(zhèn)
遺落的臨溪古鎮(zhèn)
史曰: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
一直對這句詩不理解,近日讀羅愿《新安志》,才明白南唐后主李煜珍愛澄心堂紙竟如此癡迷,他寧可紙生霉,也不允許以"百金"賣出一張,以至于亡國后,所存澄心堂紙讓宋王朝用了六十年。對于李后主而言,新安文房四寶是他的珍寶,并在他的重視下得到發(fā)展。
徽州古稱新安,徽墨(落紙如漆,萬載存真),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澄心堂紙(堅潔如云,細薄光潤),汪伯立筆(尖、齊、圓、健四德兼?zhèn)洌?,文房四寶一直?千金難求",李后主為存放澄心堂紙居然在金陵建澄心堂,而澄心堂紙的產(chǎn)地就在績溪的臨溪古鎮(zhèn)。
"小小績溪縣,大大臨溪鎮(zhèn)",作為古徽州四大名鎮(zhèn)的臨溪鎮(zhèn),地處黃金水道,商鋪林立。登源河、揚之河、大源河在這里交匯,晨曦時分,有多少少年在這里坐上篤篷航沿揚之水而下,經(jīng)新安江去杭州學徒經(jīng)商,暮靄之中,又有多少游子靈棺從新安江運抵這里,然后用竹排運到家鄉(xiāng)。而對于臨溪古鎮(zhèn)來說藝林寺所產(chǎn)的澄心堂紙是她最值得炫耀的事。
澄心堂紙俗稱徽州貢紙,徽紙。"采楮皮蒸過,擘去粗質(zhì),參石灰浸漬三宿,蹂之便熟。去灰,又浸水七日,復蒸之……入胡桃藤等藥,以竹絲簾承之,俟其凝結,掀置白面,以火干之。"一張張徽紙從藝林寺裝上船,沿揚之水、煉江、新安江、錢塘江轉(zhuǎn)運河,直達金陵,其間商人獲利無數(shù)。當時,登源河自龍須山之下,造紙長船無數(shù)。后人在研究宣紙時,認為宣紙源于徽紙,是徽紙的發(fā)展和延續(xù),今有名畫心的宣紙為仿澄心堂紙,只可惜品質(zhì)達不到。(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由于南宋初期方臘起義,再加上宋元之戰(zhàn),紙工外逃,以及稅貢太重,澄心堂紙不堪重負,尤其是元朝初期,徽紙成災,元人不好紙筆,但貢紙仍不少,漸漸地澄心堂紙成了塵封的歷史。隨著商船的減少,臨溪古鎮(zhèn)逐漸衰落,最終在太平軍的一把火中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臨溪的藝林寺遺址上修了敬老院,只有殷翁橋還在訴說著那段歷史,也許徽紙的淡出,讓臨溪變得清翠,讓河水更加清澈,只是沒有徽紙的臨溪也就沒有了靈氣。走在臨溪古鎮(zhèn),我們觸摸著那段歷史,當我們問及澄心堂紙時,只有那些年邁的老嫗,眼里閃爍著光芒。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站在殷翁橋上,除了對李煜感嘆以外,惟一讓我記住的是宋人蘇易簡的話:
紙,澄心堂第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1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