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行之---上方山麓石湖水
“天下名山僧占盡”。在離古城僅4公里的石湖旁邊有座名山---上方山,同樣的在山巔之上有座佛寺,即楞伽寺,寺內(nèi)有座古塔即楞伽塔,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依次至山下還有寶積寺、治平寺,形成上中下三個寺院的一個整體。寺院雖經(jīng)多次毀壞,可還是屢毀屢修,在破敗的院落內(nèi)還可看到許多的碑石遺跡,依稀可辨認(rèn)當(dāng)時的痕跡。沿山道旁既有2500年歷史的吳越春秋遺跡可探,又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雅事可覓,期間還能看到一些珍稀動物和植物樹木可觀賞。古跡景點有楞枷塔、拜郊臺、越公井、乾隆御道、吳越古城墻、治平寺、茶磨嶼、石湖草堂、烽火臺等二十余處,明代“吏部尚書”申時行墓石人、石獸、墓道、三環(huán)拱券門等已經(jīng)過整修,成為古城外的一處不可多得的尋古探幽的旅游景點,還是當(dāng)?shù)厝诉M(jìn)香拜佛的主要寺廟。
上方山是以吳越遺跡和江南水鄉(xiāng)田園風(fēng)光取勝的天然公園。據(jù)《上方山志》卷一記“名勝”云:“山名上方,其山北連紅螺、南壓太湖、東負(fù)云風(fēng)、西接百花諸山。其水東西合襟,南轉(zhuǎn)而東,由孤山達(dá)天開而入于湖。 ”山水相依,風(fēng)景如畫,勝跡遍地,被譽為“吳中勝境”,是東太湖區(qū)域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上方山高僅百米,坡度比較平緩,山下、山坡幾乎均為樹木所覆蓋,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林木植物種類繁多,計有300多種,數(shù)百年的古樹蒼松挺拔,山坡植被茂密,林木蔥郁,四季碧綠,是天然的自然休閑之地。
上方山場地開闊,碧綠的草地風(fēng)過處綠浪涌動,香氣陣陣,到了春天,不同的花草樹木均盛開了花朵,漫山遍野的緋紅點點,五彩繽紛,又有石湖的水碧波蕩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使你不知自己身處何處,自然界的山水風(fēng)光,在此已然盡矣。若是欣然登山,俯首遠(yuǎn)望,石湖佳山秀水盡收眼底,湖光凝碧,橫山疊翠,“山深林幽,花果茂盛”,凝聚江南田園之美,心曠神怡。
在山下有一條長長的紫藤長廊可延伸至此登山道口,長廊兩邊柱石,穹頂部均被濃密的蔓藤所覆蓋,絲絲條條的倒掛下來,在微風(fēng)中搖擺,蕩出無限風(fēng)情。若是在春天時節(jié),開滿了各色小花,與遍地的花朵爭奇斗艷,形成奇異的一道風(fēng)景線,或者石欄上小憩片刻,倒掛的藤條帶著花朵隨風(fēng)拂面,絲絲癢癢的別有一番愜意。此處場地開闊,草地綠蔭覆蓋,不遠(yuǎn)處有一個小湖泊,周邊植有各種花木,妝點了秀麗的山坡。
紫藤長廊的盡頭連接登山石道,道之兩旁均是濃密的樹木,偶爾還可看到小松鼠的跳躍,忽而爬上樹枝,在枝丫間穿來穿去,甚是歡暢。在山下即能看見山巔的楞伽塔,因山不高,坡度又平緩,楞伽塔逐漸清晰,及至頂,山門即現(xiàn),高高的石牌上“楞伽煙雨”,拐彎寺門上方“楞伽塔院”,歷經(jīng)風(fēng)霜雨雪,更顯滄桑雄奇。入院沿石臺級前行,寶塔即在眼前,雖破敗斑駁,卻不失佛家氣度,更是奇塔獨有。此塔始建于隋朝大業(yè)年間。北宋太平興國三年重建,為七級八面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磚塔,高度約22米,塔院原為楞伽寺院,是研究和考古楞伽寺院、塔的最佳素材。如今雖已經(jīng)過整修,可還保持著原來的面目,寺院入門已改建成天井相隔為正殿,面闊五間,分左右耳房和大廳三部分,出廳為十層石級而上,最高處為松柏掩映中的楞伽塔。
該塔在蘇州諸塔中,僅次于虎丘云巖寺塔而居第二位,在古城的佛教歷史上地位顯赫。登山遠(yuǎn)望,塔影玲瓏,風(fēng)光秀媚。往西看群山連綿,東望石湖水波蕩漾。寶塔周邊古木參天,樹影婆娑,寺院雖小,在古城眾多寺廟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是最古老的塔院之一,在上方山麓的三個寺院中居最高,是香客的必到之地,常年香火旺盛。(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治平寺則位于上方山麓,東臨石湖,隔水與越城遺址相對。根據(jù)《橫溪錄》記載:“治平寺左帶石湖、越來溪,右繞橫山群巒,背負(fù)茶磨嶼,前臨上方山。”最早為南北朝梁天監(jiān)二年僧法鏡所建,后在宋治平元年改今名。在治平寺南,寶積山麓,原有寶積寺,為隋大業(yè)四年僧永光所建,現(xiàn)寶積泉景點建筑是在原寶積寺舊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寶積寺,合稱楞伽寺上、中、下三院,建寺年代相近形成的獨有的禪林風(fēng)格。
治平寺內(nèi)原有眾多建筑,如環(huán)翠軒、得月軒、湖山堂等,現(xiàn)有大雄寶殿、觀音殿、治平草堂、越公井等。這些遺址歷經(jīng)千年,雖破敗不堪,但還有陳跡依稀可尋,數(shù)越公井最久遠(yuǎn),相傳為春秋時所鑿,至今井水充沛,依然清澈尚可飲用。寺內(nèi)還有一棵銀杏樹,樹齡達(dá)三百年以上,高二十余米,樹桿粗壯,華蓋如傘,蓊蓊郁郁。
治平寺居三寺之中,古代諸多文人墨客游上方山常在此駐足小憩,而留下諸多陳跡。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竟六至石湖,治平寺是他駐足小憩之地,留下《治平寺》、《雨中游上方》、《上方山楞伽寺》、《游上方山》等詩作,盡管其詩作的藝術(shù)水平有限,并不為眾人所知,而作為一代帝王多次登臨之地,自然也非一般可言。其它的如:宋代田園詩人范成大云:“凡游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游者無異?!泵鞒纳蛑堋洞喝沼沃纹剿隆?、文征明《中秋登治平寺澄碧樓》、王世貞《雨中公瑕邀游石湖登治平寺作得來字》、徐禎卿《登治平寺》、王寵《庚寅歲九月十六日寓治平寺高齋紀(jì)事》等。留下了許多趣事佳話,使寺院聲名更加遠(yuǎn)播。
寶積寺即在山腳下,盡管破敗稀落,而供奉的菩薩具有一樣的宏偉莊嚴(yán),受四方香客的敬拜,作為古寺同樣具有歷史的價值,是古城研究佛教史的見證。寺院時有僧人出入,灑掃院落。如今一般香客都會在三個寺院相繼敬香,倒是顯得并不冷落,常年香煙繚繞不絕。
在上方山的腳下即是聞名的石湖了。石湖,南北長4.5公里,東西寬2公里,周圍10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越來溪穿湖而過,南接太湖,北匯胥江,流入蘇州古城市區(qū)。石湖是東太湖流域的一個內(nèi)灣,《姑蘇志》記載說:“太湖支流自胥口又東,出吳山南,曰白洋灣;折北匯于楞伽山下,曰石湖”。 南宋時候,詩人范成大在越來溪故址建造亭榭,其中有千巖觀、天鏡閣、玉彐坡、盟鷗亭等許多勝跡,后來成為石湖書院,現(xiàn)在那些陳跡還在。
石湖與上方山相依,是真正的青山綠水,景色秀麗,交相輝映,遙望風(fēng)景如畫,尤以山巔寶塔更為山水增色。明代袁宏道游上方山后,將它與虎丘山相比,認(rèn)為“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上方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一派田園風(fēng)光景象。石湖湖面寬闊,水質(zhì)清凈,風(fēng)平浪靜時,湖平如鏡碧波千頃。相傳吳越爭霸之時,越國名臣范蠡在滅吳后,曾帶著西施由這里歸隱太湖,故附近有鎮(zhèn)名“蠡墅”。南宋范成大退休后亦在石湖養(yǎng)老,自號“石湖老人”。
蘇州民間有在重陽節(jié)登高之風(fēng)俗,而上方山是首選之地。既可遍覽周邊山色,又可欣賞石湖風(fēng)景,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景色是人們心中的理想場所。早晨登高可看日出,石湖水面如鏡,映出朝霞滿天,猶如臨海觀日無異,云霞五色,千奇萬變,為一大景致。除了觀賞迷人山水景色之外,尋訪古跡,游楞伽塔,治平寺,寶積寺等。又可至石湖泛舟,親臨水面,穿過越城橋與行春橋,在八、九十丈長的堤橋下隨意穿行。堤岸綠蔭垂柳,風(fēng)光獨特,或至湖心島小憩片刻。四面環(huán)水的小島幾乎被濃密的樹木覆蓋,流連于此品一杯香茗,遙看對面山色青冥,古塔屹立;俯首湖面清波陣陣,倒影楊柳。旖旎的田園山水風(fēng)光,是古城外難得的一處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帶來無限的愜意。
蘇州民間有在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子時到石湖觀賞“石湖串月”勝景的習(xí)俗。所謂串月,是指月光呈現(xiàn),正對行春橋橋洞,“一環(huán)一月”,這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條件下出現(xiàn)奇景,平時不易看到。只有在上方山上,才能看見著名的石湖串月。據(jù)顧錄《清嘉錄》記載“或云‘十八夜串月,從上方山塔鐵練中看出?!且乖轮侄?,適當(dāng)鐵練之中,倒影于地,聯(lián)絡(luò)一串,故云?!?/p>
每當(dāng)農(nóng)歷八月十八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huán)洞,這時,水面上微波粼粼,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為了看這一勝景,中秋之后,附近的民眾,甚至還有從外地趕來的游客,象趕集那樣的看石湖串月,這樣的活動沿襲至今,已形成當(dāng)?shù)孛耖g的一大習(xí)俗。就在這二三天里,石湖里燈船、游船往來如梭,堤岸周邊張燈結(jié)彩,非常的熱鬧。絲竹詩人蔡云曾有詩說:“行春橋畔畫橈停,十里秋光紅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笔菍τ^賞“石湖串月”活動的最好寫照。此處的行春橋可與古城東南的寶帶橋相提并論。寶帶橋有53環(huán)孔,猶如“長虹臥波”橫臥在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同樣在農(nóng)歷八月十八半夜,明月正中,照在湖上,每一個橋憶亦都幻出一個月亮,水中的月亮,隨波起伏,猶如一串明月在清澈的湖水中蕩漾。
在石湖的堤橋正北有一座雄偉的“吳中勝景”牌坊,坊額是當(dāng)代書法家顧廷龍的手跡。往前走就是一座約100多米長的堤橋,堤橋由越城橋與行春橋組成。行春橋為一半圓拱薄墩九孔連拱長橋, 人稱“九環(huán)洞橋”。橋頭端部雕獸面,條石欄板各望柱頭雕蹲獅,橋身平緩,勢若長虹。橋上有重級石欄,游人可隨處坐憩。橋面俱石砌成,平展光滑,橋身九洞相連,湖水越洞而出,水清映物。相似于杭州西湖的“蘇堤”,兩邊植柳無數(shù),清澈的湖水,秀麗的山色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樂園。
“石梁橫臥畫圖中,澄碧琉璃映彩虹。最是中秋明月夜,玉錢片片落環(huán)洞?!痹匠菢驗橐粏慰资皹?,與魚莊相連。橋的明柱鐫有聯(lián)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畫”,“波光萬頃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楊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連水”。如此具有詩情畫意的石湖山水,再加上上方山麓的古寺、古廟、古塔,怎能不使人浮想聯(lián)翩,是一幅完美的山水畫卷,是人在畫中游,抑或畫在人心中,在此處實難區(qū)分矣。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661664/
姑蘇行之---上方山麓石湖水的評論 (共 11 條)
- 荷塘月色 推薦閱讀并說 在石湖的堤橋正北有一座雄偉的“吳中勝景”牌坊,坊額是當(dāng)代書法家顧廷龍的手跡。往前走就是一座約100多米長的堤橋,堤橋由越城橋與行春橋組成。行春橋為一半圓拱薄墩九孔連拱長橋, 人稱“九環(huán)洞橋”。橋頭端部雕獸面,條石欄板各望柱頭雕蹲獅,橋身平緩,勢若長虹。
- 春暖花開 推薦閱讀并說 如此具有詩情畫意的石湖山水,再加上上方山麓的古寺、古廟、古塔,怎能不使人浮想聯(lián)翩,是一幅完美的山水畫卷,是人在畫中游,抑或畫在人心中,在此處實難區(qū)分矣。
-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問好作者!
- 曉曉 推薦閱讀并說 石湖與上方山相依,是真正的青山綠水,景色秀麗,交相輝映,遙望風(fēng)景如畫,尤以山巔寶塔更為山水增色。明代袁宏道游上方山后,將它與虎丘山相比,認(rèn)為“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上方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一派田園風(fēng)光景象。問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