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隨想
桃花源隨想 轉(zhuǎn)載▼
游桃花源,是我小時候就有的一個夙愿。我十多歲的時候,在故鄉(xiāng)讀私塾,塾師授我《陳情表》、《出師表》,也授我《桃花源詩并記》……那時我就知道了世上有個桃花源,那是,武陵漁人發(fā)現(xiàn)的一個“洞天福地”。那里桃花夾岸,芳草鮮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民風淳厚,人們過著自由自在、豐衣足食的生活。那里居住的人非常好客,如有客人來到,就爭想迎迓至家,殺雞溫酒以待。
過去,一直俗事纏身,沒有時間,加之,桃花源山偏地僻,路途遙遠,故一直未去一游,然“規(guī)往”之念始終未泯。
今年,驚蟄剛過,院里組織游桃花源,我們便乘富麗旅行社安排的一輛大巴,沿株長、長常高速公路,風馳電掣,不過五個多小時的車程便到了那里??磥?,高速公路,把過去感到很遠很遠的距離大大“縮短”了。現(xiàn)代化的交通條件,給了人們多么大的方便啊!
在桃花源賓館用完中餐,我們便去游桃花源。門首,矗立著一個高大的牌樓,橫額上鐫刻著“桃花源”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旁是一幅對聯(lián):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導游舉著一面小旗,帶我們跨進了大門,面前的秀麗景色,立即把我們吸引住了。只見道路兩旁,青山腳下、溪水岸邊,到處都是連綿不絕的桃樹。也許我們尚來早了一些,桃花開的還不多,每樹疏疏朗朗,開著十數(shù)支花,紅艷艷的,如同胭脂。然滿坡滿嶺的桃樹上都綴滿了燦若朱唇的花蕾?!疤一ㄦ倘缓傩?,似開未開最有情?!笨粗@些花蕾,你會感到那個“千朵濃芳倚樹斜”桃花盛開的時刻就將要來到了。
穿過桃樹林,跨過窮林橋,便進入了桃花源又一景區(qū)。這里高山幽谷、古木參天、綠竹依依、鳴鳥啁啾……古老的亭臺樓閣掩映在萬綠叢中。走進集賢祠,里面墻上書寫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p>
讀完“記”,我問導游:“這桃花源是何時按‘記’仿建的?”導 游小姐一聽,有些不高興地說:“你怎么說仿建?這景是這里本來就有的。”我愕然!眾多游客都笑了起來。不知是笑我不該“如此問”,還是笑她不該“如此答”,也許這笑里既包含我“所問”,也包含她“所答”。逗笑了大家,我自個兒也高興。出門旅游,“物我兩忘”,不就是為了“樂天”、“樂地”、“樂山”、“樂水”……將山水之樂,得之于心嗎?其實,全國有多處桃花源,都是根據(jù)《桃花源詩并記》仿建出來的。比如重慶市酉陽苗族自治縣大酉洞,洞門也用斗大的隸書字鐫刻著“桃花源”,石壁上也鐫刻著雖遭風蝕但尚可辨認的七絕詩:“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漸漸殘。曼情不來漁夫去,道人閑倚石欄桿?!蹦抢铮€有按“記”仿建的“問津亭”、“桃澗流紅”、“松峰聳翠”、“千丘田”、“飛泉灑玉”等桃花源八景。汪曾祺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有幾處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據(jù)《桃花源記》附會出來的。是先有《桃花源記》,然后有“桃花源”。(《中國名勝詩文鑒賞辭典》第638頁)。當然,湖南桃源縣這處桃花源仿建最早,隋在此設(shè)武陵縣,唐代就開始營建。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又從武陵縣析出設(shè)桃源縣。所以,如果要在中國選出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桃花源,我看應該是在這里。前年,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來此,又為這里題寫了“桃花源”三字。這幾年,地方政府投入了巨額經(jīng)費,景點建設(shè)愈益完美,這里確實成了有影響的著名旅游景點了。
我們再往前行,便來到了八角亭(又名方竹亭),這里有由一塊塊高大的石碑構(gòu)成的碑林。因年代久遠,碑上鐫刻的詩文已經(jīng)模糊不清,然唐人張旭寫的《桃花溪》詩尚可辨認:“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此詩句構(gòu)思婉曲、情趣深遠、虛實相間、畫意甚濃,能引發(fā)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再往前行,便是一座頗有特色的拱橋——過仙橋。穿過拱橋,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條又窄又陡、迂回曲折的山道,一些山民抬著一付付轎子在此攬生意?!盎ㄊX,坐轎上山”。如今俗諺云:“九十年代一大怪,六十老人爬山比猴快!”雖然我們這批來游桃花源的人都已離退休,但仍逞強好勝,誰也沒有坐轎,一個個倚著仗,貓著腰輕捷地上了山。復往前行,山谷便特別狹窄。最后,面前橫亙著一道山壁,令人產(chǎn)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然仔細望去,山壁上有一石洞,便是“山有孔,仿佛若有光”的所謂“秦人古洞”(其實是令人開鑿的一條長十多米的隧道)。走出山洞,視野豁然開朗,面前便是“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那一丘丘油菜田,開滿了金黃色的油菜花。田塍邊還豎了一塊牌子——“千丘田”,實際上面積并不大,不過是開墾出來種了稻子應景的。沿山坡及水池旁,用竹子修了千米長廊。長廊旁邊有寬敞簡樸的擂茶館。過去,我在桃花江喝過芝麻豆子茶、也在華容喝過姜茶,但尚未喝過擂茶。何謂擂茶?導游說:“擂茶是桃花源招待客人的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茶,是把茶葉、老姜、芝麻等加鹽放在擂缽里,用硬雜木做成的擂棒花工夫擂梼成的。所以又叫做“工夫茶”。飲之,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祛風去濕之功效。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大家都累了、渴了,又得知擂茶有如此功效。于是,有人提議說:“此行的人都是在學校老校長主政時期為籌建及建設(shè)湖南工業(yè)大學作出過貢獻的副處職級以上的離退體干部。在職時,與老校長共事、出力,今天又在一起春游,難得一聚,這擂茶該由老校長請喝?!崩闲iL聽了,覺得有理,便熱情地招呼大家入座,請大家喝擂茶。本來,喝擂茶要吃十多個碟子的佐食,如油炸花生、油炸鍋巴、油炸糯米糍粑、炒黃豆、炸紅薯片、脆蘿卜條、泡菜、酸辣蕌頭……像廣東人喝早茶那樣,邊吃邊喝,邊喝邊聊。然而,如今老校長也退休了,是自己“掏腰包”,回去要找夫人報帳的,沒有“公款”可供支配,所以,大家也未提出要“佐食”。一個個接過服務員送來的擂茶,像“梁山兄弟”大碗飲酒那樣,一仰脖子,便咕咚咕咚地把擂茶喝了。喝完,有的說:“太咸”,有的說“太苦”,有的說“太澀”……是??!這些來游桃花源的人從沒享用過這擂茶,一下子還不怎么習慣??!
喝完擂茶,已日色西斜,我們便取道下山。眼前,出現(xiàn)了一處處村落。導游介紹說:這一帶叫做“秦人村”。有一位教授詰問道:“這地方的人是避秦人亂隱匿至此的,怎么叫‘秦人村’?此乃古楚國地界,為什么不叫‘楚人村’?!”導游未答。我倒想起了在這里看到的一幅對聯(lián):
開口說桃源,昔耶?今耶?難為外人道也;
源頭尋古洞,秦歟?漢歟?欲呼漁者問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734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