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與生命舞一場寂寞——《青衣》讀后感
——《青衣》讀后感
醒也千年,夢也千年,醒中有夢,夢中有醒,展轉千回,唯有那一樹飛花伴著那寂寞的輪回······ ——題記
一個天生的青衣胚子,一生的命運波折凄婉,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子······
靜靜地,合上那一本薄薄的《青衣》,我不禁思緒萬分,百感交集。我從未想過,一篇散文,會讓我如此感動,又如此深感凄涼。
青衣是京戲里的一個行當,一個無數人唱過但只有少數唱出它的意韻的行當,僅此而已。(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老天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美的青衣很難,而筱燕秋就是這其中幸運或者說是不幸的一個。20年前,19歲的筱燕秋參加了京劇《奔月》的演出,從此不可自拔的愛上了嫦娥,為了嫦娥,她出手傷了自己的老師,違背與學生的諾言,拋棄人格、拋棄尊嚴,然而,20年后的《奔月》演出,卻是殺死了筱燕秋的那顆心,或者說殺死了“嫦娥”的那顆心,連爭四場的筱燕秋,最后一場來晚了,春來已經上臺,得到了所有觀眾的認可,筱燕秋心如死灰,再也沒有復燃的可能,她做了最后一場演出,一場只有她是嫦娥的演出,可她的心徹底死了······
筱燕秋這個為夢成癡的女子,堅信自己是嫦娥,然而終其一生,她卻只是也只能是嫦娥的替身,真正的嫦娥早已飛走,只留筱燕秋孤獨的活著。
從19歲那年第一次登臺演出,到40歲那年那個冰冷徹骨的雪夜。筱燕秋用一生在頑強而又倔強的追求夢想,用時光捍衛(wèi)只屬于她的嫦娥,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她內心最堅實的陣地。也許,我是能理解這個略微有些極端的女子的:她因為奔月得到肯定,也因為奔月愛上嫦娥;這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筱燕秋因嫦娥而生,也因嫦娥而衰。20年前,她是真的不想讓李雪芬演嗎?不是的,只是因為她不想看到也不能容忍看到李雪芬詆毀嫦娥,詆毀她那個近乎執(zhí)念的夢想;20年后,她是真的不想讓春來演嗎?也不是的,她只是嫉妒了,作為一個為嫦娥付出青春的人,她嫉妒春來的年輕和活力。
可戲終有落幕的時候,在那個雪夜,在筱燕秋四十歲的那個雪夜,她知道,她的嫦娥死了,真的死了······也許,筱燕秋追求的不僅僅是嫦娥,還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性格,可她忘了,又或者她沒忘只是不想面對,嫦娥本就不是凡人,她要是做了嫦娥,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筱燕秋或許也早已看到了結局,但她沒有半點猶豫,在完整的人與嫦娥之間,她選擇了后者,給自己選擇了一個渺茫的人生······
也許從一開始,筱燕秋就注定有一個悲慘的結局,可盡管如此,她還是要義無反顧的選擇開始,我們也一樣,因為只有開始,我們才會看到未來。任時光如何流轉不息,我們對夢想的追逐都不會消失,譬如筱燕秋,她用生命和青春在舞嫦娥,最終,繁華落幕,卻發(fā)現她只是給自己舞了一場寂寞······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378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