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大南門(7)

遠去的大南門(7)
宜昌歷史上究竟有過多少幫派、有過多少碼頭似乎找不到一個肯定的公論,只是清末民初的時候,有過“川楚八幫”的說法?!按ㄎ鍘汀笔俏咨街林貞c沿線一帶四川船戶對外的總稱,其中有:奉(節(jié))巫(山)幫、云(陽)開(縣)幫、萬縣(萬州)幫、長(壽)涪(陵)幫和大紅旗幫;“楚三幫”指的是宜昌到巴東沿線一帶湖北船戶對外的總稱。其中有:廟(咀)宜(昌)幫、歸州峽內幫(又稱短旗幫)、歸州峽外幫(又稱長旗幫)。到解放前夕,宜昌又曾有“九幫三十六碼頭”之說,增加的一個幫無疑就是湘幫,而那個三十六碼頭不知是不是從紫云宮或者西壩碼頭算起的。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首先就強力取締了封建幫會,以工會組織管理碼頭。1949年7月16日解放,11月13日就召開千人大會,組織碼頭工人與封建把頭展開斗爭;11月18日,市政府專門召集各界開會,專門研究宜昌碼頭管理和碼頭工人生產與福利問題,可見得當時的市政府對碼頭的重視和對碼頭工人這支無產階級大軍的關心,于是,盤踞和影響了宜昌碼頭數百年的碼頭幫會與船幫組織就徹底在歷史舞臺上消失。
大南門是幸運的。1951年,為了管理宜昌碼頭,長航宜昌辦事處對宜昌各大碼頭第一次實行統(tǒng)一編號,上起大南門,下至楊岔路江段,按順序編為1碼頭到14碼頭。作為一碼頭的大南門被指定為劃駁碼頭,也就是擔負宜昌江北與江南的水路運輸,這也就奠定了大南門作為輪渡碼頭的基礎,也就為這座碼頭增加了新的動力。如今在老宜昌人口里所說的九碼頭、十三碼頭就是依據那一次的順序而確定的。
后來,勝利一路以上的江邊碼頭逐步形成以地方為主的港務裝卸區(qū),九碼頭以下一直到寶塔河的江邊碼頭逐步形成以長航為主的作業(yè)港區(qū)。有統(tǒng)計說,隨著葛洲壩工程的開工建設,隨著改革開放、搞活經濟,到1982年,宜昌碼頭的數量就從原來的三十多個激增到一百多個,就又有過一次論資排隊的重新排名。不過那一次最開始的一碼頭變成了一馬路,二碼頭是大公橋,原來的九碼頭變成了三碼頭。可是宜昌人很戀舊,哪怕公交車的報站早就是三碼頭,哪怕港務客運站也變成了游客中心,哪怕那一大片都變成了萬達廣場,他們還是喜歡把那里稱為九碼頭。
多少年來,宜昌的長江兩岸來來往往就得借助于小木船(宜昌話里說的是劃子),那個時候的劃子也各有各的碼頭,各有各的幫派。例如鎮(zhèn)川門從事劃業(yè)(宜昌話里說的是推劃子的)是何姓的地盤,大南門是嚴姓和雷姓的,二馬路多為羅姓和龔姓,大公橋的鹽局碼頭是秭歸來的鄭姓和杜姓的。那些碼頭除了經營乘客渡江業(yè)務,還搞一些貨物轉運和輪船零星貨物的駁運,也就自然生意不錯。我有一個船上的朋友曾經在酒后對我吹牛:只要長江里有水就會有船在開,只要有船開就得靠碼頭,只要靠碼頭就得上下人和貨。這話是真的,所以只要不是兵荒馬亂,只要不是日本人打來了,碼頭的生意總是有得做。(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因為大南門碼頭主要以劃駁業(yè)為主,自然就是那些小木劃、小駁船的地盤,從事這個行業(yè)的船戶主要集中在宜昌沿江各主要渡口,從西壩、鎮(zhèn)川門、大南門到二馬路、大公橋,各負其責;那些運肥的糞船、送菜的菜船、運沙石料、石灰等建材的船沒有固定碼頭,靠岸就得向碼頭付借用費;而那些打漁的漁船多是本地人,又是水上人家,和那些管碼頭的、守碼頭的大多沾親帶故,所以依照慣例是免收一切費用,是享有特權的。
那些數量更多、人數也更大的川楚湘各幫派的貨船除了各有各的碼頭和檔口,和其他行業(yè)的碼頭長期以來和平共處、互不侵犯,有時候還互通有無,所以很少產生矛盾。陳大厚在《漫話宜昌劃駁業(yè)》一文中描寫了當時宜昌江邊的壯觀景象;“這些從四面八方來的貨船,也有各自的幫口。放眼望去,桅桿如林,船影波光,晃晃蕩蕩,片片相接,頗為壯觀?!?/p>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39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