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聚師網故事集:從擰緊每個螺絲釘做起
? ? ? ? 今天,武漢聚師網故事集為大家?guī)硪粍t從細節(jié)抓起的經典人物典范,我們來看看這位特殊的人物。
? ? ? ? 他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中國航天最年輕的特級技師。20年來,他帶團隊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練就了“精、新、準、快”的絕技絕活,帶出了一支技術過硬的載人航天總裝隊伍,成長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裝戰(zhàn)線上的領軍人物。誰曾想過,20年前他只是一個扭螺絲的小鉗工,但是他用“工匠精神”照亮進階之路,在外太空締造了中國夢。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首席技師王曙群。
1989年,王曙群自技校畢業(yè),參加工作,負責工裝模具的裝配和維修。他沒高學歷,有的只是踏踏實實擰緊每個螺釘,裝配完成好每件工裝產品,確保不因工裝問題影響產品生產。但是,他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別人休息時,他卻不忘不斷學習和提升技能。1995年,王曙群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脫穎而出,名列前茅。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產品的研制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第二年,當他躋身參加廠里舉辦的第一屆高級工培訓班時,正好趕上對接機構產品研制。新任務、新技術,促使他帶著問題學,把學習的東西用于實踐,由此實現了技能提升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那時他年輕氣盛,信心滿滿,但現實遠非他想象的那樣簡單。因為國外對航天領域嚴格封鎖,沒任何技術、經驗可借鑒,他和團隊參照一臺簡單的原理機,每天做撞擊捕獲實驗,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付出9年心血,才終于打造出我國第一臺工程化的對接機構。在對接機構中,12把對接鎖是核心部件,這12把鎖必須要同步緊鎖、同步分離,有一絲一毫偏差,都可能造成飛行器飛行姿態(tài)嚴重變形。然而,他們團隊打造的首臺對接機構,實驗結果總有問題,分離姿態(tài)屢屢出現無規(guī)律的嚴重偏差。這一測試,給王曙群一個下馬威。
王曙群不停地思考,第一次分離是好的,第二次分離它就變差一點,第三次就更差了,問題出在哪兒?數萬個零部件,上萬米的導線,問題查找起來如大海撈針。明知有問題卻無法找到原因最是痛苦,更可怕的是多次無功而返之后,人的心態(tài)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甚至會懷疑這件事是不是自己能力能夠做到的。那段時間,他就像著魔般,一次次試驗,一次次試錯,每天想的都是公式、數據、算法。這對技校畢業(yè)的他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p>
沒其他辦法,他只能逼著自己不斷學習,學習一門又一門新知識,然后一個坎接一個坎地過。他在學習過程中大量記筆記,很多經驗就是靠筆記當中的一點一滴積累形成的。經過一年多苦苦摸索,他和同事們邊裝配、邊調整、邊試驗,在150多萬個數據中,他終于發(fā)現,是控制鎖鋼絲繩的張力變化導致了鎖的不同步。于是,他迅速提出方案,一舉解決了對接鎖同步性協(xié)調這個難題。一個難題解決了,另一個又來,十幾年的研制時間里,他就是不斷發(fā)現問題,又不斷去解決。
2011年11月3日,他們團隊經過十幾年努力,終于迎來最終大考。凌晨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順利完成首次交會對接,被贊為美麗的“太空之吻”。這“太空穿針引線”的超高難度動作的完成,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此后,中國航天陸續(xù)完成了7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他帶領的“航天空間機構工作室”團隊,也先后完成了15篇論文,申報5項專利,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了42名高級工人,17名技師。而他最自豪的是,對接機構實現了完全的自主可控?!?/p>
“工匠精神”照亮進階之路,王曙群從扭螺絲的小鉗工成長為航天特級技師?,F在,他的團隊不但承擔對接機構的任務,還投入到了月球車、衛(wèi)星系統(tǒng)以及后續(xù)空間站眾多機構的研制中。“工匠精神”并不是宗師巨匠們的特有殊榮,每個在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用心鉆研的勞動者都在詮釋傳承著當代的“工匠精神”。想要弘揚好它,就需要從堅守本分做起,從擰緊每個螺絲釘做起,精益求精、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
? ? ? ? ?好了,今天武漢聚師網故事集就先分享到這里了,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