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苦是種好家教
能吃苦是種好家教
文/觀鵝會意
家教不完全是知識教育,培養(yǎng)出能吃苦的子女,那才是最好的家教。
天津武清縣極其貧困的農家子弟安金鵬,父患癌癥,爺爺奶奶也是重病纏身,瘦弱的母親撐著這個傾斜的家庭。金鵬是學校唯一連素菜都買不起的學生,媽媽每個月都步行十多里地,去方便面廠給他批發(fā)二十斤方便面渣就是他的菜,他學習用的草稿紙也是母親步行十五里開外的印刷廠求人為他要的。他想買一本《漢英詞典》,娘兒倆推著一小平車菜,步走了四十里地,到縣城賣了二十元錢,買上詞典媽媽又給金鵬買了兩個燒餅,把僅剩下的一元錢又裝入了口袋,這個能吃苦的母親餓著肚子來回步走了八十里路,這就是她為兒子言傳身教的能吃苦教育。她雖然文化不高但見識非凡,她教育兒子說:“媽不愛聽你說難,因為能吃苦就不難”。一九九九年安金鵬順利考入北京大學,他深情地說:“家母是一位向苦難,向厄運抗爭的英雄,是我人生最好的導師?!?/p>
有偉大而堅強的母親,就必然會有偉大堅強的子女。古有曾母傳禮、孟母三遷、陶母責子、岳母刺字、 三娘教子等。現代有周恩來“三個媽媽”陪伴他成長、對孩子最認同的愛因斯坦媽媽、最熱愛讀書的林肯母親等,看來說母親是最好的教育家不為之過吧?富不過三代,貧不會扎根,都是家教的結果。貧不會扎根的關鍵在于家庭培養(yǎng)出了有追求有上進心的兒女,富不過三代的原因是家庭的金錢,滋生了兒女奢侈、奢靡的不良生活習慣。
能吃苦的品質是一種無價之寶。自己想出人頭地讓別人刮目相看,那就必須去為夢想而吃苦耐勞磨練心志去奮斗。今天自己年輕去吃苦奮斗,就是為了明天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不再吃苦;今天自己年輕不去吃苦奮斗,那明天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過程中天天吃苦。(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能吃苦的品質造就不屈的靈魂。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遇到苦難,你如果是一個懦夫,就會把痛苦放大到可以逃避的借口;你如果是一個強者,就會把不幸縮小到萬幸去征服。好漢不懼苦,英雄敢笑天。
高山只能攔住懶漢的去路,卻阻擋不住流水奔海的腳步。自作聰明之人見到艱難險阻就想繞過去尋找捷徑,他們往往一事無成,因為機遇老人不會眷戀偷懶的人。能吃苦的笨人因為堅持努力,他們就知道一個天道酬勤的道理,因為努力而創(chuàng)造了成功的條件,成功反而不時地會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見賢思齊就是能自找苦吃的高尚人。見賢思齊是一種德才兼?zhèn)渲说钠焚|,因為他們不斷地在提高著自己的各種知識修養(yǎng),所以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沈從文就是能吃苦出了名的勤奮多產作家,他懷著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執(zhí)著,他忍受著饑寒交迫和社會的白眼,他頑強地堅持著自己的寫作夢,如饑似渴拼命的去讀書學習,他的執(zhí)著和頑強就是來自他“鄉(xiāng)下人”那份能吃苦的品質,成就了中國“五四運動”以來文壇有威望的作家。
能吃苦是追求成功的基石。文革動亂中被錯劃為“右派”,苦難迫害了《人民日報》記者劉衡整整22年,三十五歲的錯劃“右派”,到五十七歲的“改正”,風華正茂的年齡都浪費在挨批挨斗的日子了,她就是那種寧愿遭受種種苦難也絕不向歪理低頭的人。當給她恢復工作后,她頑強地振作起了重新去實現自己22年的記者夢,她用飽含對黨和人民的感激之筆,寫出了一篇又一篇來自基層反映民情的真實報道,她的堅毅成就了水也能有脊梁的品質,她就是一塊《直立行走的水》,她被評為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并被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嚯y心酸的經歷是為了勵煉你的脊梁,而不是為了博取別人的同情;勤奮努力的身影不是為了閃亮登場而做的亮相造型,就是這個撲下身子的背影,卻可以贏來敬佩的掌聲。
有自尊、有志氣、有追求是大丈夫、巾幗英杰之氣概,經過苦難洗禮的你,打拼出來的那一片天空會更藍。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349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