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隨筆之十二:就這樣,往前走》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
窗外陽光明媚,樹影斑駁射到街道上,翠綠的可愛。十一長假,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沒有時間去香山看紅葉了,心里頭還是有點滴的失落,暫且就用這些文字來留下一些“北京”的記憶吧。(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
十一假期,我?guī)W(xué)弟學(xué)妹們到北京華學(xué)書院聽肖老師的國學(xué)課。五天的課程,一眨眼的功夫就結(jié)束了。每一次聽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這次最大的收獲,是我多了兩個妹妹。兩個妹妹是跟我一個組的,一個叫惠惠,另一個叫小瑞,今年都是18歲,正在念大一。按照年齡大小來排,我是老大,惠惠是老二,小瑞是幺妹。
每天我們一起起床,晨練,讀經(jīng),上課,吃飯,偶爾困了寫個小紙條,彼此分享自己的故事,過的簡單、開心又幸福。 老二來自四川,是我們這個班里最特別的姑娘之一,因為在四百多人的班級里,只有兩個姑娘穿漢服,她就是其中之一。初初一看,身著漢服的她,皮膚有點黑黑的,頭上總是插著簪子,額前左右每天都留著兩縷發(fā)絲,笑起來眼睛亮亮的,特別有神,性格開朗大方。
18歲的她,對于中國茶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都有所研究,是我們組里的“小百科”,經(jīng)常在宿舍跟我們分享漢服服飾,經(jīng)常把我們說的一愣一愣的。欲與她深交,是因為在一次課上我們談?wù)搨鹘y(tǒng)文化問題,她說了一句:“中華文化復(fù)興,衣冠先行”。漢服研究是她的追求,是小小的她對于文化復(fù)興的擔(dān)當(dāng)。她說,我沒有多大的理想,只想過簡單的生活,喝喝茶,彈彈琴,看看書,已是足矣。這些話從一個18歲的姑娘嘴里說出來,我是驚喜、感動、佩服,同時又覺得羞愧。
十八歲,正是花樣的少女,除了嚴(yán)肅的談文化問題,她偶爾也是“神經(jīng)兮兮”的。比如穿著漢服的時候把袖子挽起來,或是坐著的時候太隨意,我們總會說她:“老二,你這動作如此不雅,對得起你身上的漢服么?”她便會撒嬌的嘻嘻一笑,然后又繼續(xù)方前淑女的樣子。她時不時也會說出一些讓我們捧腹大笑的話,我們組內(nèi)的氛圍總是和諧又溫暖。當(dāng)然,最讓人佩服的,是她對于“愛情”的勇敢。
我們班上,還有另外一位18歲的男孩。在我們眼中,或許他并不多么的高大威猛,可是心地很善良,看起來陽光又溫暖,而且學(xué)的專業(yè)還是美聲。曾跟我說目前對任何男孩都沒有過任何“感覺”的她,就是對那個男孩“一見鐘情”了。 隨后她就跟我說,要去追那個男孩。我一下子被她震撼了,繼而開始欣賞她的率真和勇敢了。接下來,我們一整個小組組成了情報網(wǎng),到處搜集那個男孩的相關(guān)消息。本來她本來只是想要那個男孩的微信,但是在即將離開的那天,她竟然告訴我要去跟那個男孩告白。雖然作為姐姐覺得這樣太快了,但是她仍舊堅持著。拗她不過,我們宿舍的所有姐妹幫她畫了一個美美的妝,說要讓她把自己最美的一面給那個男孩。
“學(xué)長,我喜歡你”。站在食堂門口,穿著漢服,就那么霸氣地,用那雙小手擋在了男孩的面前。當(dāng)時的人不多,可是聽見的人都震驚到了。此時此刻她的心,也是“砰砰砰”地跳個不停,臉頰也開始緋紅了起來。
男孩也愣住了,一臉茫然,說了一句“對不起”就馬上匆匆跑開了。她在食堂門口,看著男孩遠(yuǎn)去的背影,我不敢猜測她的心里此刻是什么感受,只見她笑咪咪的眼睛,一下子消失了亮光,小手慢慢地藏進(jìn)了衣袖里……
我的內(nèi)心深處蕩起了一波又一波隱隱地心疼。短短的五天,也許她自己都不知道,對這個男孩的“喜歡”到底意味著什么;也許分別了,以后她再也見不到這個男孩了;也許這短暫的相遇,只是她漫長人生中一朵絢爛的煙火。但是每當(dāng)她想起這個男孩在舞臺上唱的那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時,心里仍舊會被溫暖和感動充滿,繼而從他的回憶里汲取生命的力量,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原來,這就是十八歲的告白。青澀又美好,這一切,與分離、悲傷無關(guān)。
【二】
帶著一副淺粉色的眼鏡,穿著總是素雅潔凈的,輕輕一笑,就像在她臉上開了一朵蓮花,帶著生命的靈氣,純凈之中又夾著點點倔強。這便是我來自河南濟(jì)源的幺妹,剛上大一。
也許剛進(jìn)入大學(xué)的姑娘,對于大學(xué)生活總有許多的憧憬和迷茫。身為大四的學(xué)姐,看到大一的學(xué)妹總是禁不止叨叨幾句。聊著聊著,發(fā)現(xiàn)兩個人有許多的相似之處,聽著她跟我說自己高中的事情,我一邊安撫她一邊分享我的心事,總是坐在一起,極為投緣。 我們的位置是這樣的,幺妹在中間,老二和我在兩邊坐著。好像也沒有誰故意提出當(dāng)好姐妹的說法,就那樣不知不覺,在朝夕相處中,三個人就形影不離了。
幺妹是文科生,在我這種“學(xué)民”眼中,她可以稱得上“學(xué)霸”了。她很喜歡西方文明,對中國歷史也很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跟她聊起天了,很輕松自在,一點不別扭。出生在教師家庭的她,會彈一手好鋼琴,畫畫也是相當(dāng)厲害。在上課的時候,她用中性筆畫了一副涼亭荷花池的風(fēng)景圖,栩栩如生,韻味十足,簡直驚艷四座。
日常生活中,能遇到一兩個讓你有“心疼”的感覺的人,應(yīng)該是很難得的吧。聽幺妹說自己的高考失利,還有目前在學(xué)校里的苦惱,我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她,拉著她的手告訴她要好好開心的生活……
6號晚上,老師為班上的10對夫妻舉行了“結(jié)婚周年紀(jì)念”華禮,需要10個侍女,我和幺妹都在,她就站在我的后面。我攙扶的新娘剛剛新婚一個月,這次來華學(xué)學(xué)習(xí),她說就是他們夫妻的蜜月旅行,而我則充當(dāng)了她在華學(xué)結(jié)婚紀(jì)念禮上的“伴娘”。從此意義上來說,這是極其值得驕傲的。她還跟我分享了許多跟他丈夫之間的事情,特別是強調(diào)了“文化共同體”這一點。他們就是在華學(xué)相識的,也通過這里的課程,完成了相知相識相愛的過程。不知道幺妹跟她攙扶的新娘聊了什么,就這樣,我們姐妹兩個完成了我們?nèi)松?dāng)中第一次“伴娘”的角色。
華禮進(jìn)行到最后,新郎官和新娘子給全場的家人發(fā)喜糖。喜糖撒的滿會場都是,幺妹就四處去“搶糖”,抓來了一把又一把,直往我手心里放??此v如花,像一個渴望了很久糖果的小女孩,我的心里也跟著她洋溢起了無比純粹的笑容。我們穿著華服,盤腿坐在地上,肩靠著肩,頭貼著頭,把糖果剝開,吃完一顆又一顆…… 自己有多久沒有因為吃一顆糖果而感到幸福了呢?又有多久沒有這樣肆無忌憚地笑過了呢?和幺妹在一起,好像回到了當(dāng)初自己剛上大學(xué)的時候,有好多要去完成的夢想,又好多想要去看的風(fēng)景,可是如今大四回頭一看,我的那些詩意的遠(yuǎn)方和夢想,竟然仿佛被埋葬在了撒哈拉的原野里……也許等到許多年后,再回憶起濕地上的丹頂鶴,會讓我重新拾回那被遺忘在時光里的信箋,繼而相信,它們一直都閃閃發(fā)光……
【三】
終于到了分別的日子,我與妹妹們來不及好好地說再見,就匆匆離開了書院。
來來去去,人來人往,席慕容說的好,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確應(yīng)該好好的道別,可我又總覺得還有下一次更好的重逢,莫名其妙地在離別的日子里注入了微妙的期許,可是誰又能保證離開了的人還能重新來到你人生的舞臺呢?所以我們只能在相聚的時候,好好珍惜。留下了老二和幺妹的學(xué)校地址,回農(nóng)大了給她們寄些好吃的。彼此留下深深地祝福,道聲:珍重。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 ”,在這個百花即將凋零的深秋,伴著北京昏黃的燈光,我又踏上了北國的征途,偷閑了這么久,得好好干活了。
北京的夜晚都那么涼,長春的溫度應(yīng)當(dāng)是更冷了,看來也得準(zhǔn)備準(zhǔn)備過冬了。
我正在待盼今年的第一場雪,就這么走,一直向前!
2016.10.8.寫于北京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87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