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灘的故事(七)
上海的街道居委會,也叫里弄居委會,具體做些什么工作,一般人并不是都很清楚,尤其是外地人。時間長了,稍微有了一些了解。除了有著和其他外地的居委會組織一樣的職能外,也有一些別的地方所不具有的功能。這么說吧,在外地人看起來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在這里都不算什么。上海戶口的居民,難以躋身上層,或自立門戶做個大小老板的,難于被國企錄用的,有勞動能力、想有經濟收入做事愿望的,只要找到居委會,就能解決。還都是行政事業(yè)單位。從城管、環(huán)衛(wèi)、綠化、交通協(xié)管的輔助工到路段停車收費的收費員,只要你愿意干,就有事做。當然上海人還是很挑剔的,除部分交通、城管的輔助工外,其余崗位只能還是由外地人來干,這里的原因是你懂的。
上海早已進入了老年社會。2014年,60歲以上老人占比28.8%,2015年超過30%了。上海人平均壽命83歲。百歲老人已有1600多人。這是驚人的。有些情況外地人不一定清楚。一個來自內地貧困地區(qū),在家鄉(xiāng)守著黃土地,成年累月見不著幾張鈔票的中青年婦女,如果能背個包袱走進擠在一間小屋內的里弄居委會開辦的類似中介的小辦公室,說清楚了身份情況,馬上就會有你能做的事情。家政服務、鐘點工、清潔工。如能幫助老人料理家務,包吃住月薪4000元以上。上海的退休老人,高齡老人,漸漸難以自理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日漸增多。關照這些老人也就成了上海里弄居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當然需要有能提供家政服務的人力資源。
上海老小區(qū)弄堂邊常有一些屋子,每天座滿了老人,幾個身穿白大褂的姑娘忙著給老人量血壓,測血糖,推薦介紹各式養(yǎng)生保健品和保健器械,老人們每天來這里坐著、聽著、聊著,購買著感覺對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用品。姑娘們極熱情,爺爺、奶奶的親切叫喚,老人們聽了極其受用,如有雨露滋潤。老人們一般都有退休金,到了一定年齡,旅游跑不動了,去公園嫌遠了,打牌腦子不靈光了。只要不進醫(yī)院,這里就成了他們常來的地方,有人監(jiān)護自己的身體狀況,有著兒女都難做到的親切溫情,還可會會老友,嘮嘮家常,交流攀談,比在家里呆坐著好多了。保健品適合的還是要買一些,錢花了才是錢,不花什么都不是。買了保健品也是買一份溫情,一份關愛,一份希望,一段愉悅的時光。當然也少了一些無人陪伴的冷寞。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39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