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三晉歷史的窗口------下川村

2017-05-09 21:23 作者:馨兒  | 11條評論 相關文章 | 我要投稿

三晉歷史的窗口------下川村

下川,原名燕家川,它不是一個普通的村落,而是一座古代的城池。最新版的《鄉(xiāng)寧縣志 大事記》記載:“西漢后元元年(前163),漢武帝劉徹以駒幾抗擊匈奴有功,封騏侯,騏古城在鄉(xiāng)寧東南,縣制稱騏”;第三節(jié) 《歷史沿革 西漢》記載更為明確:“漢武帝割北屈縣地封駒幾為騏侯,置騏國;國除后置騏縣,住下川村(今關王廟下川村)隸河東郡”。

呂梁群山沿著黃河東岸由北向南縱延著、簇擁著、奔跑著。在它的南端,云丘群峰依舊由北而南勢如奔馬馳至汾河谷地。然而就在谷地的邊緣,那“馬群”真就像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不可逾越的天塹似的,一起勒住了韁繩。于是那風起云涌的豪氣、意猶未盡的不甘,在東面,陡然化作奮蹄騰空、仰天長嘯、回首嘶鳴的陣勢,形成馬首山;在西,則疊成扶搖而上、大翼垂天、凌空欲飛的矯姿,是謂鳳凰嶺,加之北有尖山護衛(wèi),南面汾河流水,共同造就了云丘山重巒疊嶂、茂林幽谷雄、奇、險、峻的萬千氣象。

坐落在云丘山東面深谷里的下川村,像是一扇窗,又像一雙眼,千百年來,就在這樣的氣象里,靜靜地注目著三晉歷史的星移斗轉......

深秋,從縣城往東南行至關王廟,路旁如霞似錦的波斯菊漸漸稀疏,耳邊的風也越來越大,涼水似地灌滿耳蝸、衣領、前胸、后背.......使人迅速感受到初的寒意??墒窃偻?,峰回路轉,進入一段幽靜的峽谷感覺就不一樣了,這三十余里的谷地依然氣候溫潤,草木蔥蘢,瓜果遍地,語花香。谷地有幾個部分組成:靠近谷底的一段人稱鹿峪,也叫鹿凹峪;最南端一段名為鳥峪,又名鳥坂;位于峽谷中段開闊地帶的下川村,正沐浴在清澈的陽光里,飲著溪水、嗅著花香,踏著牛羊的鈴聲,緩緩地轉動著歲月的年輪。

這里是塊寶地。村落依山而建,向陽避風,村后的北山,巍巍的、長長的,像一排長椅,又像伸開的兩臂,將村子擁在懷中。南面的山嶺是珍禽異獸的世界、樹的海洋,千姿百態(tài)的古木涌起層層疊疊的綠浪,疊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護衛(wèi)著小小的村落。兩山之間溪流脈脈滋潤著如茵的草地和漫川的良田。這里水土特殊,生長出來的糧食質優(yōu)味佳,尤其玉米更是純香甜美、磨出的面粉細、綿、筋、滑,無論是攤黃卷、包餃子還是蒸黃糕都比其它地方的白面還要香甜爽口,甚至能代替白面漿好織布用的細細的棉線。村里人講,1960年,國家糧食困難,山下的新絳紗廠沒有白面漿線,經(jīng)過多方走訪,發(fā)現(xiàn)只有下川的玉米面可以勝任,其他地方的都不行。難怪下川在歷史上就有黃金峪(富饒)、毛褳川(糧食多)的美譽。(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村落是一座古老的石頭城。石砌的城墻,護圍著數(shù)十座石砌的院落掩映在參天古木之中,城墻內外各有一條磨得光滑清亮的石街環(huán)繞,分別稱為內街和外街,村里人也稱其為上街和下街,它們通過城門洞相互聯(lián)通,又與墻內的各個院子聯(lián)在一起。

老人們回憶,下川村原有六座城門,南北各兩個,東西各一個?,F(xiàn)在僅存兩個南門。那正南門拱形的門洞正上方,鑲嵌著一條石龍,那石龍龍頭朝南,龍嘴緊閉,龍尾從門洞的后方伸展出來。雖歷經(jīng)風滄桑,鱗羽剝蝕,石龍卻仍然目光堅定,形神俱備,呼之欲飛。

那城墻也不是普通的城墻,而是有上下兩層石頭房子嵌在其中。下層的一排,門朝外街,像是馬廄,門外面楔著一排石樁,像是拴馬的樁子;上層的一排,門朝內街,窗戶朝外,像是衛(wèi)兵放哨的崗樓。奇怪的是,那崗樓的窗外也楔著一排石頭樁子,石樁末端還鑿有圓孔,石樁離地面一丈多高,拴馬顯然是夠不著的,請教本地老人,才明白那些石樁是元宵節(jié)掛燈用的。

下川的燈籠不同于別處,周圍村莊的元宵節(jié)很少掛燈,縣城元宵的燈籠多是圓球形狀,而下川燈籠均為八棱柱形的插板燈,名字就叫“宮燈”,其制作工藝的精細、裝飾的精美堪稱絕倫。掛法也與別處的不同。在縣城,燈籠都是一盞一盞掛的,而下川的燈籠自古以來都是一掛一對兒,一對兒一對兒等距離地由東城門一直掛到西城門。宮燈的制作工藝從遠古傳至今天,從備料、扎架、插板、到描龍繪鳳的裝飾,均出自下川一代代村民之手。工藝代代相傳,水準藍青冰寒,藝術價值難以估量。

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村里很早就有書院,走出去的文化人很多,文化藝術活動一直很活躍。

據(jù)本縣的歷史文化好者推測:下川不僅在西漢時期“置騏國;國除后置騏縣”,還是秋時代晉國王公貴族的狩獵場和行宮。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源自古代的“宮燈”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在我國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宮燈”不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掛的,證明這個偏僻的村落,曾經(jīng)有過宮殿級的待遇,當時的元宵節(jié)也確是一個規(guī)模驚人的盛典。就是到了現(xiàn)代,下川的元宵節(jié)還是一個相當隆重的節(jié)日。宮燈,從臘月就開始備料,一過春節(jié)就開始制作,全村動手,其場景熱鬧非凡。

生長在下川的趙啟明、王滿喜介紹,這個不大的村莊自古以來就有著藝術水平很高的戲班子,有代代相傳的編劇、導演、演員。為了元宵節(jié)的演出,他們每年正月初二就開始排練,戲曲有以紀念先祖為內容的,也有傳統(tǒng)的蒲劇、還有小品。戲班里的戲服有十三套之多,至少可供十三種劇目的演出需要,服裝道具比一個專業(yè)的劇團還齊全。

其中一代戲班子的班主趙志敏,他的戲唱得很好,平時在山下的平川縣演,后來從山下演到西安。最拿手的是《拾玉鐲》、《賣豆腐》。《拾玉鐲》在新絳演完后,意猶未盡的觀眾久久不愿散去,要求再演一場,盛情難卻,演員只好又演了一場。到西安演出時又遇到同樣的情況,也是演完以后又演了一場來答謝觀眾的熱情??梢娖溲菟嚨母叱?938年日本侵略者占據(jù)晉南地區(qū)后,百姓疲于避難逃生,戲班子停了;1945年,中國人民終于趕跑了日本侵略者,1946年,趙志敏先生又開始組織起戲班子,村里二三十個小伙子踴躍參與,有花臉、有生角、有旦角。趙先生無償傳授技藝,克服困難向大劇團借服裝、借道具,到1948年的元宵節(jié)下川村的社戲又密鑼緊鼓地開幕了。從此年復一年,一直繼續(xù)到1958年,班主趙志敏先生生病,他的戲班子才暫停。然而,戲曲愛好者的熱情未減弱。他們三三兩兩地聚在村中、山坡、田野放開嗓子自唱自樂。不少人后來還走進正式劇團,成了很出色的演員。

下川村是一座藝術的殿堂。不久戲班子又被年輕一代愛好者組織起來。元宵節(jié),臺上演出社戲、家戲。掛滿宮燈的街道上有煙花爆竹燃放,還有四代人齊出動的花鼓、高蹺表演。身著節(jié)日盛裝扶老攜幼,絡繹不絕來看熱鬧的人不僅有本村的,還有周圍十里八鄉(xiāng)的。好客的下川人拿出祖?zhèn)鞯闹谱鬟^御膳的手藝招待八方賓朋。他們有四樣最拿手的菜:紅繞肉、酥肉丸子、盒兒藕、洋粉。每一道都是別處無法復制的美味。同時,賣糖果、賣小吃、賣脂粉的小商小販,耍猴子、耍雜技、變魔術、演皮影的雜耍藝人也都云集在這里.....孩子們看戲看得入迷,直到正月十六都不想開學。這種一年一度的盛況,一直繼續(xù)到文革時期開始的1967年。文革開始后,村里人明顯分成了兩派,戲班子里也分成了兩派,文斗、武斗不見斷地進行,戲再也唱不成了。

下川村原來有兩座戲臺,現(xiàn)在只剩了上街的一個??蚣苓€好著,前檐上的木雕顏色還艷,房梁上寫著大清嘉慶年間重修。未查出始建年代。戲臺的下面還有一層,原來擺著許多大缸,是增強音響效果的,現(xiàn)堆著些雜物。

石墻內的房舍大多為兩層結構的窯洞,街門緊閉,寂靜無人。只有少數(shù)院落大門敞開,里面養(yǎng)著一頭黃牛,那老牛緩緩地嚼著草料,脖子上的鈴鐺不時地發(fā)出木魚般的聲響,使老村顯得更加寂寥。村里最大的院落數(shù)王家祠堂,此院有窄窄的過道,與十七八個院子相通相連。站在祠堂門前,只見一塊木質牌匾懸在街門(內街)上方,上書“報本堂”三個黑字,但細看又有一行倒著的紅字壓在下面:“毛澤東思想大學堂?!甭犾籼玫闹魅送鯓渖f,文革時,原牌匾緊跟形勢,改了內容,現(xiàn)在又恢復了原樣,但未能抹掉另一段歷史的痕跡。推門進去,里面是四合院。正房的門開著,是祭祖堂,有兩塊內容簡單的牌位。

具體看,供奉的畫像和名字。其一是“供奉下川村歷代祖宗之神位”,其二是“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都用“誠心供奉”四字表明態(tài)度。但環(huán)顧四周,祠堂已多時不用,桌椅板凳堆在一角,蒙了灰塵,臨街的房屋墻壁開了裂。村里人說,祠堂還用著,只是婚禮、議事等已不在這里,但辦喪事時,還要在此停靈柩,并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我們隨著王樹生走到他家的一處老屋前,門前巨大的古槐樹約有兩攬多粗,王先生說他們兄弟倆的名字“樹生”“樹槐”皆與此樹有關。院內兩層的石窯洞,不知建于何朝何代。院外的石墻上裹過白灰的墻皮上尚存兩幅當年抗日的漫畫,左邊的字已不清楚,右邊的字還可辨認,仔細看竟是:“小鬼子哪里逃?”

我們循著石鋪的小路走在老村,王樹生指著一座破損的房屋廢墟說,這原是個大院,全是三層的窯洞,住著二十多戶人家,但如今沒了人氣,房屋也坍塌得很快。

王家祠堂的隔壁有座很別致的房屋,有映山墻裝飾,與徽派建筑的馬頭墻相似。這是北方建筑中很難見到的布局。從外觀看,下川村現(xiàn)存古宅都比較樸素,木質的門樓只有簡單的雕刻,街門不大,個別的有石獅子門墩。院子里也很樸素,很少雕飾?,F(xiàn)在,下川村的居民都挨著老村的東邊建了新房子,但老村里還留守著三家人,其中兩家是后來蓋的新屋,真正住在老房子里的只有一家。

除了石頭房子,下川村還有數(shù)量驚人石碾子、石臼和廟宇。剛解放時,普查人口,下川村是全縣第二大村,僅比第一大村西廒村少一人。這里人說石碾子的數(shù)量與原來的人家一樣多,家家都有石碾。在當?shù)厝说?a target="_blank">生活習俗中,碾子主要是用來碾小米,而小米主要是用來熬米湯用的,磨面用的都是石磨,人們的日常主食也是面粉也不是小米;如此多的石碾子,在當年究竟供應了多少人口對小米的需求?全村上百人滾動石碾子的場面該是何等的壯觀的?他們碾出來的小米,是供給了晉國王孫公子?還是供給了西漢騏侯國、府的群衙?僅僅下川的百姓是怎么也用不了這么多石碾子的。

如今這些碾子,有的還在原地駐守,有的碾滾子與碾盤已經(jīng)分離,豎在路邊。也有的被當做了加固路基的石塊。但無論置于何處,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下川人的勤勞與智慧,也無一例外地將一個個王朝的干戈碾成了一片片良田。

繞過幾盤石碾子,我們進入一座小院,古老的石頭窯洞里還住著人,木質的窗欞已被歲月的風雨沖刷得枯朽灰白,好像輕輕一碰就會散架。整塊石條的臺階已經(jīng)磨得沒有了棱角,像一條裝滿糧食的白色毛褳,圓滾滾地橫在門前。一位滿目祥和的老太太出來迎接我們。她說,不知這些房舍建于什么年代,就這么一代代住了下來。下川村出人才,在外面工作的人很多,他們已經(jīng)不住在這里了,常住的只剩下十來戶人家,年輕人大多出外打工,村里只剩下60多歲的老人,替兒孫們看家護院,經(jīng)營著田園。逢年過節(jié),或婚喪嫁娶時,回來的人多,熱鬧一些。

在老人家門口的石階下面,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石頭鍋子,厚實的白色巖石,鍋沿上鑿有排列整齊的斜紋,內壁光滑。聽王樹生、王滿喜兩位先生兩位先生講,這東西原來有成千上百只呢!村里有,山頂上有,年輕人好動,有時玩著玩著就將其推到山下,也有個別人家搬了回家做喂牲畜的器具。我們在村里還看到一個。直徑和高都約有五六十公分,石頭表面粗糙明顯有風化。有人認為是加工糧食的石臼。也有人說是祭祀用的油燈,并由此猜測山頂上的名為“圣官場”的地方是一處古時觀測天象祭祀太陽的場所。曾經(jīng)有個叫田建文的考古專家推斷,是明清時鄉(xiāng)寧一帶搗旱煙、韭花的器具,對這種說法,大家不太認可,因為迄今為止,還沒發(fā)現(xiàn)一只搗旱煙、韭花的錘子。又有人推測是祭祀時用的香爐,大家比較認可。

這么多的香爐白用在何處呢?這就聯(lián)系到下川村的廟宇。

出城門時發(fā)現(xiàn),城門洞上方有一個小廟,村人叫山龍廟。王滿喜先生介紹下川村共有十七座廟宇,如天地廟、夫子廟、龍王廟、華林廟(華靈廟)、關帝廟、南嶺廟、三觀廟等,前五個還在,其他就只有遺跡了。

在這么多廟宇中,華靈廟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華靈廟原名華林廟、滑嶺廟,是一座土地廟,位于下川村南山頂?shù)暮笠邦^村,和新絳、襄汾縣毗鄰。這里是呂梁山脈,姑射山最高峰(北峰)的滑嶺之巔,海拔1438.3米。是平川進入鄉(xiāng)寧山區(qū)的“咽喉”。1941年6月,駐守汾城和新絳的千余日軍,兵分兩路進山搶奪糧道。駐守此處的晉綏軍第19軍37師3團3營8連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在彈盡糧絕,援軍未到時,為了奪取最后的勝利,第8連連長彭永祥帶領30人,每人身掛數(shù)枚手榴彈沖入敵陣,拉斷導火線,除6人傷還以外,24人與敵俱盡。炸死炸傷日軍400余人驚退日寇。本來指導員郝端溫領隊。“但彭永祥連長說他已經(jīng)四十歲了,有兩個小子,沒顧慮了,所以他搶了這個位置?!?/p>

二十四壯士為國捐軀后,當?shù)厝罕娭鲃荧I出24口棺木,掩埋忠骨,為紀念這些為國殉難的烈士,國民黨中央在全軍發(fā)出了嘉獎令。將“滑嶺廟”改為“華靈廟”,1945年7月16日,在該廟樹立《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紀念亭,碑亭額題和碑文由閆錫山親筆撰文并書。碑文詳述了這次戰(zhàn)役的經(jīng)過及勇士的功跡。以示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廟宇也由此馳名?,F(xiàn)碑亭保存完好,屬我縣紀念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眾多廟宇的名字看,下川村人尊奉的中國神多、本地神多,外來宗教的色彩不濃。他們的人生好像自成一體,有自己的信仰。

《禮記 王制》記載:“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日不敬;田不以禮”意思是:天子諸侯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每年要舉行田獵三次。(所獲獵物)一是用來做成肉干備祭祀之用,二是用來宴請賓客,三是用來豐富國君的膳食。在農(nóng)耕和狩獵時,還要取之自然,還于自然,不滅絕自然。 需要說明的是,春秋時代王公貴族狩獵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捕獲獵物,還有保護農(nóng)作物的需要,另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訓練作戰(zhàn)能力。

為了行動進行得順利,我國古代,從天子,到王孫公子,在每一次重大活動之前都要舉行祭祀,狩獵也不例外。下川村背面的那座山上有一塊平地,村里人叫圣官場,遙想當年,當成千上百只石香爐燃起裊裊煙云,云霧繚繞的圣官場上,平日里身著官袍享盡九五之尊的人群,此時一起低下高貴的頭顱頂禮膜拜,表達對上天的虔誠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一起祈求朝野的風調雨順,祈求國泰民安。那是何等壯觀的場景!

古人對大自然的珍惜和敬畏在《禮記 曲禮下》中有這樣的記載:“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意思是:國君春天打獵(古時春獵為田,秋獵為狩)不可以把整個湖圍起來抓光所有野獸,臣子們打獵不能把成群動物捉光,平常人打獵不能打未長成的小動物和鳥卵。

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不能夠用竭資源,應保護生態(tài),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梢娫缭诖呵飸?zhàn)國時我們祖先保護大自然的覺悟是很高的。

下川村的后山上,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中有三條青石鋪面的古老官道,蜿蜒伸進深山。這些古道早已不走車輛,只是偶有上山種地或砍柴的人走過。在華靈廟,就有一條完整的古道伸到下川村里,而另一端則伸到新絳縣。古道輪廓十分明顯,只是長了些荒草,散落了些碎石,寬處能走兩輛卡車。華靈廟位于下川村南山頂。以其險要的地勢和重要的位置,在歷史上曾為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融道,晉狄通婚的和親道,經(jīng)濟貿易的交流道,直至抗戰(zhàn)的軍需軍糧運輸?shù)溃瑲v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山高谷深,古道悠悠,歷史的謎團藏于深山,期待后人揭開。

? 有人猜測,下川村的古道,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晉國時期。其時,晉獻公娶狄戎部族之狐氏部的大戎子和小戎子,而大戎子狐姬生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小戎子生夷吾即晉惠公。據(jù)一些史料及地名考證,狄為晉西北之患,其時駐地在鄉(xiāng)寧(呂梁山南端的鄂水流域)。晉文公之母和晉惠公之母的家鄉(xiāng),有可能就位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寧縣境內。重耳當年逃亡時,經(jīng)過母親的家鄉(xiāng),受到過狐氏兄弟的保護。在他成為晉文公后,對這塊地方格外眷念,加上下川一代草木茂密,動物種類繁多,所以他常來此狩獵,并建有行宮,那些古道,極有可能是當年遺留下來的皇道。

說到古樹,下川人心里有著難以釋懷的痛。老人們回憶,文化大革命前,下川村周圍的山上,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林中長滿了兩人才能環(huán)抱,甚至還有七八攬粗的古柏樹,鹿、狼、金錢豹、褐馬雞等常出沒其間。王樹生說小時候放牛時,就親見過金錢豹攆牛的場面,而下川村所屬的一個自然村鹿凹峪現(xiàn)在還常能看到鹿出沒。 王樹生曾在報紙上發(fā)表過有關鄉(xiāng)寧縣褐馬雞的文章。如今,褐馬雞的數(shù)量少了,但仍可看到。

可是這里的古樹遭遇過三次大的破壞。

解放初山下的新絳、襄汾人開始到南山砍樹燒木炭、做椽子。剛開始三三兩兩的來,村里人還去阻止,然而人數(shù)逐年增加,到后來發(fā)展到上百人揮著斧頭、扛著鋸子大規(guī)模地砍伐,本地人心痛萬分,但是根本無法阻止。

還有更痛心的,七十年代村里沒錢通電,只好把一些珍貴樹木作為費用抵給縣電業(yè)局。很多千年古樹從此消失。只剩些一攬多粗的。

到了上世紀 80年代中后期,本縣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書記開始覬覦下川的樹木。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給當?shù)馗刹渴┘訅毫?,索要這里可以做壽材柏樹。眼看最后一茬原始林木面臨枯竭,下川人只好“拉大旗作虎皮”,想出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們連忙制作了很多標牌,分別寫上當時縣委書記和縣長的大名,掛在那些相對古老的樹上,謊稱“這些樹早已有主,不信請看!”以此來嚇唬那些覬覦者。這一招還算湊效,保住了一些古樹。遺憾的是,那棵七八個人才能環(huán)抱過來的千年古樹,再也看不到了,令人痛心不已!

現(xiàn)在的下川村姓王的人最多, 據(jù)王樹生介紹,王家最早是在元末年間,從陜西省神木來到鄉(xiāng)寧縣,后定居在下川村做木材生意。王樹生的父親王國賢是王家第 18代。族里的負責人手上還保存著好幾大本家譜,家譜歷時二十幾代,因年代久遠,不敢輕易翻動,所以一般不示人。很遺憾見不到王家老家譜。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炎黃地理》雜志官方博客上看到一篇寫下川村的文章,文章有這樣的記載:“在王樹生那里看到了家譜的謄抄本,是王國賢、王樹生和王樹生的兒子,祖孫三人一同謄抄的。家譜比較詳細,從元末王家遷移到鄉(xiāng)寧縣開始,總序,目錄,族人情況等應有盡有。目錄非常豐富,如錄皇恩圣旨敕書誥語,牌坊匾額,七世明經(jīng),邑庠職名,壽高前輩,作善降祥,村崗風景,子忠臣,節(jié)婦賢女,遇難戰(zhàn)救,墳崗龍脈,經(jīng)過善惡,等等。里邊還夾有一些散文詩歌,為主人感懷或記事。如《城樓同敘》:‘同故友在鄂城,遙望銀河雨未零。攜手歸來雞三唱,天邊忽來月一棱?!?a target="_blank">夏日抒懷》:‘竹屋日長茶熟,水停風細荷香。不用蒲葵小扇,自然心地清涼?!@些小詩,流露著王家人在下川村生活的閑適。粗粗地翻了下家譜中的‘歷代明經(jīng)出身’,發(fā)現(xiàn)王家祖上除了縣令外,好像沒有更大的官。但王家當代人中卻有出類拔萃者。第 18代的王國珍的大兒子王明星(又名王大明),是美國某知名研究所的所長,前兩年曾回到下川村祭祖?!?/p>

從這篇博文中,我們可以對下川的王氏家族有所了解。

關于下川村的居民博文還有如下的記載:

“說到祭祖,下川村的王家藏著揮不去的愧。下川村原來叫燕家川,是燕姓人居住的地方。但王家祖先搬來后,與燕家人生了摩擦,矛盾升級,以至鬧到誰留誰走的地步。一片風水寶地,誰也舍不得離開。于是動了官司,要挖墓取證。王家人或許心里事先有大委屈,趕在官員斷案前,悄悄將燕家祖墳里的鑒磚換成自家的。王家因此打贏了官司,燕家人憤而搬走。從故事的表面看,不是都在王家,但當時真正的是非就不清楚了。有一點是不可更改的,從此王家就在事實上認了燕家祖先。以后一代又一代的王家人,在每年清明祭祖時,就攜了兩份供品,先拿厚一點的供燕家祖先,薄一點的再供自家的。他們擠走了燕家后代,卻被迫認了燕家祖先。誤認還是強認,總之祖先在上,后來人的供奉都是虔誠的,這段陳年舊事卻是從王家后人自己嘴里說出的,他們內心依然保存有淳樸實在的一面?!?/p>

關于王家人為燕家祭祖上墳一事,我也聽王樹槐先生講過,事情應該是真實的。王氏家族中有人反對講這個故事,說是“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他不知道在聽者的心里,王家先輩信守千鈞承諾,子孫后代堅守誠信家風,時至今日仍為先人抱愧的淳樸誠實、光明磊落的傳家品質無異于一座道德的豐碑,怎么會稍遜先祖的形象?

歲月如梭,王權興替,當一代代王朝的背影隱沒在歷史深處,只剩一枚小小標簽的時候,勤勞智慧的下川人民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卻熠熠生輝、歷久彌新,成為我們民族歷史中彌足珍貴的DNA。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914771/

三晉歷史的窗口------下川村的評論 (共 11 條)

  • 心靜如水
  • 襄陽游子
  • 淡了紅顏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春暖花開
  • 雪中傲梅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
  • 魯振中
    魯振中 推薦閱讀并說 欣賞!有歷史的厚重感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薦閱讀并說 欣賞!問好!
  • 馨兒

    馨兒作者謝謝各位好友,歡飲批評指正

    贊(0)回復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洪泽县| 英山县| 华池县| 淳化县| 红安县| 淮阳县| 兴业县| 安乡县| 子洲县| 辉县市| 德令哈市| 开封市| 综艺| 廉江市| 偃师市| 龙门县| 梧州市| 沙洋县| 富平县| 烟台市| 广饶县| 蒙山县| 昔阳县| 建湖县| 南昌市| 沙田区| 监利县| 海南省| 磴口县| 东光县| 五华县| 辰溪县| 且末县| 调兵山市| 平武县| 青州市| 光山县| 丰都县| 孝义市| 绥宁县|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