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個人崇拜與民族弱點
剛讀完郁達夫的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感觸頗多。平日看小說都只當一個消遣,即使其中有什么深意,也并不想深究。總覺得人妖思考的東西太多,若事事鉆研,不免太累。然而最近讀了一些“五四”時期的作家寫的小說后,心卻不自覺的沉重起來,因為其中的許多令人心寒的現(xiàn)象在多年后的今天,有增無減。
《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的主人公鄭秀月生性軟弱,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價值觀總是在別人的影響下?lián)u擺不定,并且一刻都不能缺少他人對自己的愛與扶持,是一個不能靠自己生存下去的個體,更談不上信念與理想。在那個思想爆炸,社會局勢混亂的年代顯得既可恨又可憐??蓱z的事最終沒有落得好下場,經(jīng)過短暫一生的悲歡起伏以后被日本人凌辱殺害。可恨的是當時的國民大都像她一樣處于一個混沌的狀態(tài),沒有民族危機感與覺醒意識,使得國家的復興尤為困難。
郁達夫在小說的最后寫道,“我覺得比著一次寫這篇小說的心境更惡劣的時候,還不曾有過。因此這一篇小說,大約也將變成我的作品之中最惡劣的一篇?!蔽沂侨f萬不敢說我理解他的這種心境惡劣的,但處于現(xiàn)在的社會之中,我卻也能感受到一些與之類似的煩悶。即使是在這經(jīng)濟繁榮的盛世之下,也不能稱其為無病呻吟。
或許是因為信息太豐富的原因,現(xiàn)在許多人似乎都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年輕人,總給人一種看似想法很多,實質(zhì)卻在被他人思想主宰,隨波逐流的感覺。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韓寒的出現(xiàn)引導了一大批崇拜他的青少年開始沒頭沒腦地批判社會。我欣賞韓寒卻并不欣賞那些只學到韓寒犀利的表象沒有學到用冷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憤青。比如李開復的出現(xiàn),使無數(shù)迷茫的年輕人如同找到救星,把他說的所有的話奉為真理,忘記了自主的探索與思考。再比如說到對成功的理解,大部分人一開口就是“我要像某某一樣……”,用別人的成就和品質(zhì)來衡量自己,好像成功就是不斷復制別人,而不是真正地忠于自我的熱愛與信念。我認為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個人崇拜”或者“他人崇拜”。
有個好朋友,她最大的特點就是說話的時候老愛用“某某說過……所以……”“某某怎么了……所以我……”等類似的句式。并不是她這種“引經(jīng)據(jù)典”不對,我也并沒有批評的意思,因為我自己也經(jīng)常轉(zhuǎn)一些認為寫得好的微博,抄一些有道理的句子。只是希望在接受別人的思想之前,應該保持一種理性客觀辯證的態(tài)度,多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盲目影響。
本以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半世紀前“文革”中的“個人崇拜”對中國人的影響滲透太深的原因,卻略有悲傷地發(fā)現(xiàn)這種特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發(fā)源,思想的禁錮于解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是交替起伏,導致逐漸發(fā)展為本民族相比其他國家尤為突出的弱點。(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這種弱點對我們來說,輕的會影響個體自我的發(fā)展,決定他是否能成為一個人中之杰。嚴重的甚至會使那些不懷好意想要對我國進行文化侵略的國家以及想要故意制造國家社會混亂的反民族分子更容易得手。希望我們都能保持自我的思考,清醒地看待每一條言論,每一個觀點,每一種生活方式,不要輕易追隨于模仿,即使它看上去是那么妙不可言,也不要忘了它背后可能存在的弊端。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4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