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散文)
1992年11月14日,早晨。
大舅來了,說他要到外面去打工,讓我送他去車站。
我騎著自行車馱著大舅,來到十五里地以外的豐樂汽車站等車。我和大舅聊了很多很多……
車來了,大舅上了車。我和他互相揮手告別。
我望著大舅坐著的長途汽車漸漸遠(yuǎn)去,直到看不見,才騎著車子往回走。
在回家的路上,我感慨萬千。大舅的模樣,大舅的影子,在我的腦海中重疊縈繞。(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他,頭戴一頂帶了許多年的藍(lán)的確良棉帽子;身著一套破舊的發(fā)了白的藍(lán)布上衣;腳穿一雙沒系鞋帶兒的青條絨棉鞋;肩上只跨了一個書包,包里除了一塑料袋“蛤蟆頭”(旱煙)外,就只有一些抽煙紙,別的什么都沒有。
就這么簡單,簡單的沒法再簡單。
那時候的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大舅高興呢,還是為他焦慮,或是為改革開放有了新的生機而欣喜?
都有吧?!
大舅,并通過大舅,便使我看到了,沉睡了幾千年的、帶有濃厚封建意識色彩的所有農(nóng)村人中的絕大部分人,都頓然醒悟,一下子都沒有了睡意。有的半夜驚醒,有的徹夜難眠。他們清醒地意識到,光靠手里這點有限的土地,只能解決眼前的溫飽,有的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只能借米下鍋,甚至靠抬款過活的也太多太多。何其窘迫,這簡直就是不出門的“沿街乞討。”
要沖破小農(nóng)意識的牢籠,要徹底砸碎捆綁在農(nóng)民身上的“農(nóng)民就應(yīng)該種田;窮在田里,富也在田里;生在田里,死也在田里——-這才是天經(jīng)地義”的已經(jīng)生了銹的枷鎖。
去擁抱大自然,盡情地領(lǐng)略和吮吸她的芳香與汁養(yǎng)。
去投身于改革的洪流,再接受一次驚濤駭浪的沖擊與洗禮。在競爭的眼花繚亂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我深信:在繁華都市,鬧市街頭,在數(shù)也數(shù)不清個數(shù)的一直向前奔涌著的人流中,雖說我不敢準(zhǔn)確的鎖定你的方位,但我欣喜的知道:就在這里,就在他們中間,肯定會有一個你,小小的你。
你,小小的你。
大舅,了不起!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40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