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駐漳縣——記甘肅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處長張正龍
兩年多來,他翻山越嶺走遍了漳縣的溝溝坎坎;兩年多來,他熱情、樸實、平易近人的高尚情操和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已深深的根植在了漳縣人民的腦海里。他,就是甘肅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處長張正龍同志。
1961年11月,張正龍出生在慶陽市一個干部家庭,家中兄弟姊妹六個,他排行老三。雖然家庭情況比較好,但父母對他要求非常嚴格,他剛一出生就隨母親被下放到農(nóng)村,度過了一段人生中最艱難的、刻骨銘心的日子,十八年的農(nóng)村生活練就了他要強、勤奮、愛憎分明的性格,只要是自己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干好。應了家人那句話,他是屬牛的,干任何事兒都有牛的那股犟勁,不干滿意決不罷休。
1979年高中畢業(yè)后他沒有考上大學,由于家庭生活比較困難,不允許他復讀再考,在農(nóng)村勞動了一段時間后于1980年在正寧縣水電局干起了臨時工,由于他好學上進、為人忠厚老實、工作踏實認真,先后任水利股業(yè)務員、辦公室文書兼大灶管理員、機關團支部書記等職。1980年全國開展檔案恢復整頓工作,水電局指派他到外地參加檔案培訓班后,決定他負責局里三十多來形成的所有科技檔案和文書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通過近一年的辛勤工作,他所收集整理的科技檔案和文書檔案由于全面、規(guī)范、整齊,他被全區(qū)評為先進個人,單位被評為先進集體,受到表彰獎勵。由于在檔案工作中干出了驕人的成績,1984年他被 調到縣檔案局工作。
在檔案局工作期間他跑機關、下鄉(xiāng)鎮(zhèn)進行業(yè)務指導。跑省上、跑地區(qū)爭取檔案館新建項目,經(jīng)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全區(qū)縣級第一棟三層雙面檔案館大樓落成,并去北京請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的曾山提寫了館名。1986年西峰市檔案局成立,由于工作需要他于1986年12月調西峰市檔案局工作。幾年下來,雖然他找到了工作,而且也干出了成績,但大學夢未圓,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渴望讀書,期盼走進那方神圣的殿堂??墒?,怎么才能圓大學夢呢?他明白只有不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會離自己那片夢中的芳草地近點,更近點。于是,幾年中他利用節(jié)假日、星期天、工作之余刻苦學習、復習文化課、抄錄筆記,從沒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他考上了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大學畢業(yè)后,他被調到中共西峰市委辦公室任綜合秘書,幾年后由于工作踏實、業(yè)績突出,1991年被選調到慶陽地區(qū)行政公署計劃委員會工作,任秘書科副科長。1994年7月被選調到甘肅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工作至今。先后任秘書處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調研員、副處長,出版發(fā)行處處長。2004年7月,省委組織部選派他到漳縣掛職鍛煉,任縣政府副縣長。分管文教、科技、衛(wèi)生、體育、檔案、地方志、廣電,聯(lián)系項目,協(xié)管旅游、接待等工作。
新的工作環(huán)境,構成了新的挑戰(zhàn)和考驗。掛職期間他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學習與工作中去。為了能盡快熟悉和掌握所分管工作,有的放矢地為漳縣經(jīng)濟發(fā)展作一些實事,他及時走訪了分管單位的有關同志,向他們了解單位的現(xiàn)狀,征求他們對本單位今后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利用下基層調研的機會先后深入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的絕大部分村社對漳縣縣情特別是基層工作、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教育衛(wèi)生改革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為開展好掛職期間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檔案是黨和國家的珍貴歷史財富。他多次深入檔案主管部門,要求檔案工作者以對歷史負責、為現(xiàn)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為目標,以優(yōu)質服務為主線,不斷豐富館藏,強化內部管理,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并協(xié)助負責同志抽調人員編制了《檔案館全宗指南》、《漳縣文博檔案狀況書》,為進一步完善漳縣的檔案管理機制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為了把“科教興縣”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全面完成科技目標責任指標,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他首先想到要加強農(nóng)業(yè)示范基地建設,根據(jù)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建設了蠶豆、中藥材、果菜、馬鈴薯等農(nóng)業(yè)示范基地。其次,狠抓示范企業(yè),在漳縣金海水產(chǎn)養(yǎng)殖公司現(xiàn)有的基礎上,引進中華雜交鱘、匙吻鱘和淡水觀賞魚等9個名貴品種進行示范養(yǎng)殖;引進中華大蟾蜍、種蛙2萬只、蝌蚪 200公斤進行規(guī)范養(yǎng)殖,取得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他非常注重科技知識的宣傳,多次深入各有關部門進行高層次講座;對科技目標責任書完成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檢查,使科技目標責任指標能夠最大限度的完成。人們都說:張縣長是個大忙人,就連他的小汽車每年也要跑八萬公里路。是的,他太忙了,忙的常常不分晝夜,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連覺都睡不好。不分晝夜的勞作使他的身體顯得非常的疲憊,方便面成了他必備的食品。七十多歲的老父親癱瘓在床,作為老人最疼愛的兒子,他卻不能到床前盡孝。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他現(xiàn)在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提起家人與父親,張正龍的神情變的異常的凝重,又一次點燃一支煙,默默的吸了起來,裊裊青煙遮住了眼中晶瑩的淚光。他說:“老母親常常勸我干工作悠著點,可是當我一想到全縣20萬人民群眾還比較貧困,還需要我不斷努力和奮斗時,就顧不了那么多了,只有拼命的干,才感覺到心里面踏實點……這幾年身體也不太好,血壓也高了,倒讓家里人操心……”
在漳縣他積極獻過好幾次血,而在老父親急需用血的關鍵時刻,因無血源,只好用血漿代替。提起這些他的心情十分的悲痛與愧疚,他深深的嘆了口氣:“父母養(yǎng)育了我,別說是輸點血,即便是把我身體中的某個器官給他們我都愿意,可是緊要時刻我往往趕不過去……這幾年回家的次數(shù)少了,孩子對我也疏遠了許多……唉!欠家里人的實在太多了。可是對我來說,雖是掛職,但不能失職;雖是下派,但不能當看客。在位一天就要干好一天,我想,我的親人們會理解我的。”是的,他的家人的確給了他太多的理解與支持,特別是愛妻,和他分居兩地即要忙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料理家務,默默無聞的付出,卻無絲毫怨言。
漳縣是一個國家扶貧縣,全國婦聯(lián)幫扶縣,雖說近年來有較快的發(fā)展,但人們的思想相對還比較保守,各方面工作進展緩慢。對此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有感觸的說:“漳縣的希望在教育,漳縣的出路在教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只有一代一代的娃娃走出大山,到城里去上大學,將來對家鄉(xiāng)提供信息、提供投資來幫助漳縣建設,或者有一部分學子完成學業(yè)后回來建設漳縣,咱們漳縣才會有大的發(fā)展?!睘榱送七M教學改革,穩(wěn)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深入全縣近百所學校調查研究,認為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思想文化道德素質、促進學?!叭L”轉變,是全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改善辦學條件,他充分發(fā)揮自身專長和優(yōu)勢帶領縣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去省上有關廳(局)主動匯報,積極爭取項目,爭取到世界銀行貸款/英國政府贈款“西部地區(qū)基礎教育發(fā)展”項目學校共35所;通過聯(lián)系李儒先生并經(jīng)他介紹,他邀請浙江省臺州市護法慈善功德會月凈法師率團一行數(shù)十人先后三次來漳縣進行考察和獻愛心活動,先后給漳縣捐助衣服25萬多件;為西南里小學和廟兒坪小學學生、教師捐贈了總價值240多萬元的衣物、桌凳、圖書、電視、教學儀器等學習、生活用品;援建價值60多萬元的何家門臺州愛心小學;救助全縣因貧困而不能入學的學生347名(從一年級救助到九年級畢業(yè),每學年每人200元);從省義演資金中爭取20萬元,修建改造雞架小學;銜接、落實和正在落實的其他項目資金50多萬元;共爭取到衛(wèi)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1個,總投資912萬元,這些項目的列建將為全縣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漳縣志》的編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但由于種種原因,到2004年還未完成,是當時全省第一輪縣志中唯一一部未出版的縣志,漳縣也就成了全省86個縣(區(qū)、市)中唯一沒有縣志的縣,拖了全省后腿。張正龍剛一上任,便責無旁貸挑起這付重擔,他調查研究,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向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匯報,研究解決辦法,取得主要領導支持后,又積極組織,主動協(xié)調,確定主編,從縣上各部門抽調40多人開始編纂《漳縣志》(查找資料階段人數(shù)超過100多人)。在縣志編纂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多次召開修志會議,研究部署各類問題,多次去縣志辦公室協(xié)調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經(jīng)過全縣修志工作者一年零兩個月的辛勤勞動,共8編68章338節(jié)144.8萬字的《漳縣志》正式出版發(fā)行,并于2005年12月23日成功舉辦了首發(fā)式。?漳縣志?的出版發(fā)行,是漳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全省第一輪縣志的閉門志。
2005年9月,縣上舉辦首屆貴清山旅游文化節(jié)暨全國攀巖精英賽,他擔任組委會文藝組組長。為了使活動順利進行,他多次深入現(xiàn)場協(xié)調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徹夜督促平整場地,去省委宣傳部邀請省“情系隴原”藝術團前來漳縣助興演出。旅游文化節(jié)暨全國攀巖精英賽的成功舉辦,為推動漳縣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升漳縣知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6年7月,第二屆貴清山旅游文化節(jié)暨全國攀巖精英賽期間,由于工作需要,掛職期已滿的他,并沒有返回原單位上班,而是擔任組委會文藝組副組長,他不辭勞累跑前忙后積極配合中央電視臺七頻道《鄉(xiāng)村大世界》欄目組完成了“走進漳縣”的專題攝制……
兩年多來,張正龍同志時時處處都以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品德、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使命感和求真、務實、創(chuàng)新的工作態(tài)度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共產(chǎn)黨員形象。他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始終把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不斷在工作中磨練自己,提升自己。不管是哪里有問題?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系群眾、一心為民,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如今,張正龍同志雖然離開漳縣到甘肅省地方史志辦公室工作了,但無論走到哪里,處在何方,他都會象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遠在省城,他時常惦記著漳縣的山山水水以及廣大的父老鄉(xiāng)親,逢年過節(jié)好朋友們都會收到他真誠的問候與祝福,雖然是一張小小的明信片,乃至手機短信,但彼此的那份惦記、那份牽掛確實是人世間最最寶貴的財富……和他并肩“戰(zhàn)斗”過的同志不會忘記他!而他為漳縣人民所做的一切也將永遠留駐在人們心海。漳縣不會忘記、武陽古城永遠銘記!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56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