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193
張說《論語》·連載193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注釋——六尺之孤:指失去父親的小孩。百里:指大國。與:同“歟”。)
(白話)曾子說:“可以把孤兒托付給他,可以把大國政事交付給他,面臨國家安危的緊要關(guān)頭不會改變操守。這樣的人屬于君子嗎?這就是君子??!”
(張說)曾子在這里提出衡量君子的兩個因素:1,所托之事,無論大小,責任在身,都會盡力去完成;2,在盡責的過程中,遇到重大挫折絕不改初衷。
第一,接受所托就是責任,事有大小,但責任不分大小,都必須盡責。照顧小孩,乃匹夫行為,管理國政卻是大才專業(yè)。兩者所需的能力,所處的社會地位,由此帶來的名聲都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責任!兩件事雖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君子眼里,責任的分量一樣重。(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其二,“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是對“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進一步限定。許多人都在盡責辦事,這不稀奇,并非只有君子才會認真盡責。但在盡責過程中,遇到挫折,是堅守承諾,不改初衷,還是改弦易轍,另起爐灶,就是君子的試金石了。
請注意,這里說的是“臨大節(jié)”,不是瑣細小事。換句話說,對不要根據(jù)小事情對一個人貿(mào)然作出評判。這是因為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志趣不同,有的嚴謹,有的不羈,都無傷大雅,但遇到重大抉擇,才看得出真正的素質(zhì)。比如宋末宰相文天祥,原本是個生活奢侈、很喜歡美女的高官。如果到此為止,對他下結(jié)論,顯然不會得到好評。但他遇到了國破家亡,被囚三年,百般勸降而不改初衷,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詩句,蒙古統(tǒng)治者就是從他身上領(lǐng)教了什么叫做“仁人志士”,不由對文天祥肅然起敬。沒有外族入侵,文天祥的真正素質(zhì)便無從表現(xiàn)。前不久,北大校長作報告念了白字,輿論嘩然,由此引申出種種詆毀性評論。中國人念白字,本是文化的一個特色,“秀才識字念半邊”,家常便飯,拼音文字想念白字還不可得。但因為這位秀才是大學校長,又是嚇人的北大的校長,于是就成了公知們不可多得的發(fā)泄機會。
根據(jù)小事隨便藏否人物,不僅自己更深地陷入歧途,還會誤導他人——這是曾子的話應(yīng)該引申出來的一個重要意思。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ibi/vlpiskqf.html